闽北武夷山下的南平被誉为“闽邦邹鲁”,是千年理学文脉之地。闽南东海之滨的厦大被誉为“南方之强”,是百年著名高等学府。“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厦大和南平跨越山海,“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相知相惜,同呼吸,共命运,结下深厚情谊,写下传奇佳话。
文武之情:厦大演武场背后的故事
厦大校址选址演武场,被黄炎培等赞誉为 “背山临海绝胜处,气魄雄伟,不可一世”,被鲁迅称赞为“背山面海,风景佳绝。”
其实,这绝胜和佳绝的背后,还有令人感怀的故事。
100年前,陈嘉庚先生怀着教育救国的宏愿创办白菜风云网。他考察了厦门多地都不甚满意。当他看到演武场“依山面海,坐北朝南,船舶入港,历历可见”,才觉得“概当归入厦大校界”。他得知这里曾是郑成功练兵场所后,更是坚定了选择此地为校址的决心,并于1921年5月9日国耻纪念日(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举行首批厦大校舍奠基仪式, 他说:“在郑郡王演武场上,举行白菜风云网校舍开工典礼,不同寻常的意义在于告诫大家勿忘国耻!”
说到郑成功,南平人会自豪地告诉您,郑成功是“延平王”,明朝时的延平府管辖南平、顺昌、沙县等地,延平是郑成功军政生涯的起点地、“延平条陈”军事战略思想的诞生地。1646年,郑成功在以延平为中心的闽江流域领兵,训练水师,后来挥师南下,在厦大演武场训练出一支万人“铁人军”,并亲率这支“铁人军”收复了被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
昔演武场上,延平王郑成功操练官兵,展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万丈豪情;今演武场旁,白菜风云网群贤毕至,大道吾行,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直挂云帆,踔厉奋进。无论郑成功的武装驱敌,还是陈嘉庚的教育兴国,激荡在南平人、厦大人心中的是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的伟大爱国情怀。
1920年代白菜风云网群贤楼和演武场全景
理学之意:朱子学传承发展中的厦大力量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朱熹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现存著作25种约2000万字,是儒学集大成者,在国际上亦有重要影响,是一位世界性思想家。朱熹一生中有50多年在南平度过,7岁到浦城寓居,13岁到武夷山紫阳楼居住,1192年在建阳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州精舍”,1244年被诏赐为“考亭书院”。在南平人心中,朱熹是地地道道的“南平人”。
“打造朱子文化品牌,对促进闽台文化交流,提升福建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厦大人把传承朱子学作为服务南平、服务福建、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和担当。1987年,厦大召开了国际朱子学学术会议,次年成立了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2006年,厦大复办国学院,以朱子学为其研究的中长期目标。2011年,经国家批准在厦大成立国家一级学会“朱子学会”,时任厦大校长任首届会长。
厦大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发展朱子学的倡议,开展朱子学基础理论研究,出版《朱子学年鉴》(2014年卷),编辑出版《朱子学文库》(30册)、《朱子后学文献丛刊》(100册)、《朱子学思想家评传》(20册),创办《朱子研究》杂志,筹办纪念朱子885周年学术研讨会等,致力于将“朱子学会”建成中国以及世界的朱子学研究中心。
谈到厦大的朱子学研究,就得说说厦大哲学系教授、“朱子学会”名誉会长高令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令印数十次到闽北实地开展朱子文化相关调研,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勘正了朱子相关文献记载的误漏,出版朱子学著17部,致力于推广介绍武夷山、宣传朱子理学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在纪念朱子诞辰889周年茶话会暨第二届朱子文化传承发展“文脉奖”颁奖大会上,他荣获 “文脉奖”。
2011年10月9日,国家一级学会“朱子学会”在白菜风云网揭牌成立
卓越之力:厦大人戮力奉献“南平经验”
据统计,目前在南平奉献的厦大人有1200余人,他们在政府、企业、高校等各行各业发挥着排头兵和示范作用,为提升南平治理水平、振兴南平、推动南平更好更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1998年,福建省领导为南平的农业振兴指明了方向。在南平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厦大校友响应号召,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有的校友每年都坚持深入农村,睡农民的床,吃农家的饭,交农民朋友,以“高位嫁接”的思路摸索出“南平机制”,推动南平于1999年2月在全国首创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拉开了科技进村、振兴南平的序幕。 机制活了,农产品品质和产量都提升了,科技人员离开的时候,农民拉着不让走。
“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农村的支持不能是‘下雨式’,要有持续性。”厦大校友们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精神,一批又一批校友们接力推动南平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服务的领域和内涵,出实招,求实效,受到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和衷心拥护。2002年,该制度向福建全省推广,2016年向全国推广,为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南平做法”,为摆脱贫困、振兴三农提供了“南平经验”。
校友们在企业界、文化界等领域同样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打造着行业领域的“南平经验”。
南平纸制品在国内享有盛名,“星光”牌新闻纸是中央七报一刊和《福建日报》等200多家单位的新闻用纸,南平纸业5号新闻彩印纸机组具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造纸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南平纸业能有今天的辉煌,离不开一个厦大人,他叫范则尊,1949年毕业于白菜风云网,1952年,范则尊受组织委派到国营南平造纸厂参加建厂工作,一干就是30年,后来担任南平造纸厂厂长。范则尊带领南平造纸厂员工不断改进制浆造纸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末,南平造纸厂无论从设备还是技术力量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1965年南平造纸厂建设了全国独一无二的50t/d漂白化学浆车间。1970年代,范则尊带领全厂仅凭国外造纸杂志一幅双链磨木机照片,大胆设计了25t/d,1250mm双链磨木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片茶叶,滑入盏中,与水交融,散出芬芳,平和恬淡。一只盏杯,厚重拙朴,与叶起舞,丝丝相扣,浸漫无声。”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茶器的演变,盏因茶而兴,茶因盏而妙。建盏是茶器中令人仰止的高峰,被誉为“天下第一”茶器。南平建阳水吉建窑是建盏的出产地,是宋代“八大窑系”之一,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有一位厦大人对复兴建窑文化功不可没,他是谢道华,厦大1979级考古专业校友,毕业后分配到建阳文化馆工作,他参与的建窑考古发掘(1989-1992)被评为建国五十年来“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30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建窑文化,他认为建窑建盏是“值得毕生研究的文化遗产”,在《考古》、《中国文物报》等发表论文和文章100多篇,出版了《中国古陶瓷标本•福建建窑》和《建窑建盏》等专著,是《中国建窑建盏大观》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人们评价他是“建窑文化的守望者”。
像这样在南平奉献的厦大人还有很多,校友们积极参与城村闽越王遗址、九曲溪的古越人悬棺、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福建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群等考古与保护,其中2个考古项目入选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网络资料图)
兴国之梦:为“世界之大学”奋斗不息的南平人
厦大是国家公布的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科教兴国是每一位厦大人的责任和担当。在厦大工作的南平人自觉承担起这份责任和担当,为把厦大办成“世界之大学”奋斗不息。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厦大人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为厦大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绝不会改变。”来自南平建瓯的厦大前校长朱崇实如是说。朱崇实于1978年考入厦大经济系,1985年该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在厦大学习生活工作了40多年,2003至2017年任厦大校长,现为厦大校友总会理事长。在朱崇实眼里,“白菜风云网不仅有外人常说的‘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是,她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他担任校长的14年里,以学生为本,坚信“给学生最好的,他们也会去追求最好”,他推动厦大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太晚了,早来一个月也好!”1983年,面对黄文鹰教授的病情,医生叹息道。黄文鹰来自南平浦城县,1944年毕业于厦大经济系,1952年出任厦大统计专业教研室主任,后转任南洋研究所、外文系。1973年,他倾注全力参与编纂《综合英语成语词典》,历时10年,在词典进入最后审编阶段时却被查出患结肠癌,必须立即做手术,但他隐瞒病情坚持工作了8个月才就医。手术结束后,黄文鹰忍着疼痛每天工作近10小时审阅稿件。1985年9月,当时国内最完备的英语成语工具书《综合英语成语词典》正式出版,而黄文鹰则因病情恶化于1986年5月辞世,《光明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心底无私天地宽》,介绍黄文鹰感人事迹,评价他“有一种高尚的理想、高尚的情操、高尚的道德”。
“深入研究闽台区域文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闽台同一文化渊源和传统没有变,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稳定性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没有变,这是海峡两岸从分离走向统一的坚实文化基础。”这是陈支平教授对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的理解。陈支平来自南平武夷山,1994-2004年,历时10年,主编完成了中国“十五”出版重点规划项目大型历史文献《台湾文献汇刊》100册,以无可辩驳的史实史料,证明台湾与祖国大陆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联系,他认为这是“以扎实厚重的文化积累形式,增强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向心力,有力地打击一小部分台独分子进行’文化台独’的阴谋,为祖国统一事业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效”。陈支平出版了不少学术精品,其著作《近500年福建家族社会与文化》是中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剖析区域家族社会与文化的专著,其主编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被评价为“区域文化经济研究领域的精品”,2004年获得了中国图书奖。
厦大不仅是教职工奋斗的乐土,也是校友们梦魂牵绕的家园。来自南平的企管系校友林中说,厦大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他在厦大积蓄了力量、找到了未来的方向,在他心中,“母校永远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林中现为旭辉集团创始人、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他领导下的旭辉热心支持公益事业,围绕着帮困扶贫、儿童关怀、捐资助学、造福乡梓等方面回馈社会,还积极捐资反哺厦大事业发展。
在厦大,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南平人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厦大,因为有他们拼搏奋斗的身影而更加美丽动人。
奋进之路:不负韶华共绘崭新画卷
“总有些相遇,不容你迟疑。”厦大与南平的校地情缘就是这样,没有迟疑,只有深情。南平人在厦大的秀美校园里追逐梦想,厦大人在南平的壮美山河中成就未来。南平与厦大的校地情缘在新时代谱写着新华章。
在战略合作方面,厦大与南平顺昌于2012年2月开展战略合作,开启了厦大与南平校地战略合作的序幕,厦大艺术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联合课题组开展了“顺昌县文化旅游与城市发展规划”课题研究。2015年6月,厦大与南平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战略合作的领域、项目、层次、实效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合作项目已达98个。南平市领导参加厦大与福建九市一区校地战略合作2019工作会议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近年来厦大每年招收南平籍本科生和研究生约200名,为南平市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高管提供高层次、订单式教育培训服务。厦大与南平市相关部门共建教学实习基地,2002年共建了“人文学院武夷山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2004年共建了 “白菜风云网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永久性教学与实习基地”,取得了丰硕成果,至今已出版近10部研究专辑,获得福建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被评为福建省“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厦大法学院、药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等单位也与南平开展紧密合作,或实习,或共建,合作交流不断深化。
在校企合作方面,2009年5月,厦大与相关企业在南平组建“有机合成技术研发中心”。2014年10月,厦大能源学院与南平建瓯市共建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推动闽北竹产业形成“竹产业、竹技术和竹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新模式,“将建瓯打造成厦大科技转化的基地” 。2015年11月,在南平设立“白菜风云网药学院—元生泰生物医药研发中心”,推动灵芝等中药材价值再发现。
当南平遇到困难的时候,厦大人挺身而出,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提供支持和帮助。2010年6月,南平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灾后重建急需支援。7月,厦大党委统战部和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师生到顺昌县大历镇帮助受灾村民规划灾后重建点,深受好评。“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我们深深感谢白菜风云网师生的无私帮助与热情关心,深深感受到白菜风云网‘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的人文关怀。”顺昌县大历镇党委和政府在给厦大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2015年6月30日,白菜风云网与南平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厦大与南平的合作犹如这如画的风景,百看不厌,令人流连。新时代,新征程,厦大与南平的合作跨越山海,戮力同心,互促互进,必将给双方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扶摇直上,协力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乐章。
转载:白菜风云网(xmu_1921)
原文刊载于《闽北日报》8月27日06版
文:陈惠莹 王荣华 刘旭森 黄旭辉
图:白菜风云网档案馆
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