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新加坡顶尖中学华侨中学,学生进出校园“礼门义路”被命名为“陈嘉庚通道”;学校旁边新建地铁站被命名为“陈嘉庚站”;在新加坡大学现代教育学院大礼堂中纪念碑石上,陈嘉庚先生的名字被深深镌刻;在新加坡开埠200周年纪念币上,陈嘉庚先生的肖像被赫然印刻……这是对其商业成就和民族情怀的肯定,也是对其兴办南洋华文教育、提升南侨爱国意识的褒扬!“我们的校主陈嘉庚”第六期将带您重温陈嘉庚先生改革道南学堂、创办华文中学的艰辛历程,感悟这位被誉为新加坡“教育先驱”者的博大情怀!
新加坡武吉知马路新加坡大学的现代教育学院大礼堂中,树立着一块纪念碑石,纪念碑石上镌刻着陈嘉庚的名字,它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中国人在新加坡的教育贡献。
陈嘉庚对新加坡现代教育的热忱与践行,是从改革新加坡的道南学堂开始的,这事发生在他回乡创立集美小学之前。
新加坡道南学堂创办于一九〇七年。一九〇五年及一九〇六年,新加坡华族中的客家帮、潮汕帮与广东帮先后在新加玻各地设立了几所学校,以供他们子弟读书。福建帮也不示弱,发起创办道南学堂,专供福建子弟读书。开始时,陈嘉庚是一百一十名发起者之一,后来被选入董事会,为六十名道南董事会委员之一,并成为专门资助与负责校务的二十四人之一。初创时的道南学堂为旧学,学生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的儒家启蒙教材。
道南学堂教职员籍贯(学堂专供福建子弟读书,教职员亦多为闽南籍)
辛亥革命成功那年,陈嘉庚被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第六届委员会协理及道南学堂第三届总理,这时他的工商企业开始走向蓬勃发展时期,陈嘉庚的领导能力与见识智慧开始为福建帮所赏识与抬举。
陈嘉庚上任道南学堂总理后,面对的是激增的学生人数,水仙门606号的道南学堂容纳不下越来越多的福建帮子弟,他的第一急务是筹建新校舍。在他的领导下,道南学堂筹到了义款四万元,陈嘉庚本人捐二千元,是捐款最多的捐赠者。当筹建新校舍的消息传出后,三宝垄糖王黄仲涵又慷慨地赠送约一千七百平方米的房屋供陈嘉庚新建校舍用。三个月后,道南学堂新校舍出现在阿米年街上,这里毗邻美国领事馆,与中华总商会会址仅一箭之遥,具备地利之优势。新校舍的建成,解决了福建帮子弟求学的燃眉之急,也树立和巩固了陈嘉庚在新加坡福建人心中的地位,人们看着焕然一新的学校环境感慨道:“道南有此总理,幸矣!”
位于新加坡阿米年街39号的道南学校(1912年3月,新校舍落成,道南学堂正式更名为道南学校)
有了新校舍,陈嘉庚要做的是将道南学堂旧学转变成新学,将旧学堂转变成现代教育学校。辛亥革命胜利后的道南学堂学生,依然“之乎者也”地读书,陈嘉庚想,这传统旧学固然能让海外子弟懂得根的文化,却缺乏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科学和历史地理之类的知识体系,联系起自己少年时故乡私塾的教育,不禁对道南学堂的课程微皱眉头,决定改革道南学堂的旧式教育。他以学堂总理身份,引入新加坡英语教育的课程,规定公民、算术、地理,历史、科学、国文为新课程内容,增加体操课、音乐课、绘画课等“课外活动”课,建构起道南学堂中西合壁的教育方案,突出了学习理论与增强心理,身体素质结合的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① 道南学堂的改革,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学堂自此名声大振。
道南学堂校歌
从改革道南学堂开始,陈嘉庚在新加坡的办学,也如他在故乡创办集美学校一样一发而不可收。他在新加坡先后创办了五所华校,也捐助了几所英文学校,并在一九一五年创办了崇福女校,在一九一八年创办南洋女校,打破了南洋华人轻视女性教育的传统陋习。
新加坡崇福女校
新加坡南洋女校
在新加坡办学的道路上,创办南洋华侨中学是陈嘉庚办学活动中的精彩一笔,南洋华侨中学是新加坡历史上的第一所华文中学,对新马一带的华文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深远影响。
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
道南学堂引进中西合璧的新教学模式后,名气越来越大,日渐成为新加坡知名的华文小学,各帮的华文小学也纷纷设立与效仿,一改之前英文学校独占新加坡的情形。这让陈嘉庚欢欣鼓舞,改革新加坡教育和造福新加坡华侨子弟的信心倍增。
“新加坡不能没有一所华侨中学”,这个念头一直盘桓在陈嘉庚的脑海中,早在回乡创办集美小学的一九一二年,他就从集美致信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建议开办一所华侨中学。但当时许多华侨并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只盼着孩子读完小学后能尽早自立,赚钱谋生,陈嘉庚的建议并没有获得任何积极响应。返回新加坡后,他依旧没有放弃华侨中学的创办计划,继续为此奔波,并认定华侨中学应是一所造福于新马所有华侨子弟的跨帮学校。但事情依然很不顺利,没有多少人能看到华侨中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人说“各帮现在的华文小学只能勉强维持,何以有余钱用于中学之建设”,有人则直接认为陈嘉庚的举动是多此一举,他们说,“吾等下南洋乃谋生之计,只盼望赚得钱回乡落叶归根”,“若是家中子弟对读书上心,自会让其回乡升学”。华侨中学的开办希望成了泡影。
直到一九一七年,开办华侨中学的倡议才有了眉目。那年道南学堂校长熊尚义在经过调查后公布,迄一九一七年,新马两地有近百名小学生将毕业离校,他们都具备就读中学的资格。这项调查结果的公布,让陈嘉庚开办华侨中学的主张死灰复燃,陈嘉庚和广帮侨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老板蒋英甫以及其他一干有识之士,立即采取行动。先是蒋英甫召集一次会议,公开提出开办华侨中学的主张。会议虽说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效,却将跨帮开办中学学校的问题实质性地提将出来。后来蒋英甫因洽谈业务回中国,创办华侨中学事宜再一次被悬置起来。
一九一八年,同德书报社推出代表前往拜见陈嘉庚,请陈嘉庚出来牵头创办华侨中学。陈嘉庚毅然肩起重任,以道南学堂总理的名义,联合客帮的启发小学、应新小学,广帮的养正学校,潮帮的端蒙学校,琼帮的育英学堂等十五所华文小学总理和其他代表开会,具体探讨华侨中学的建设筹款、校名、校址等事项,发出《实行筹备华侨中学的通告》,共同呼吁:“南洋华侨中学不容不办,而尤不容不合办!”
这一年,陈嘉庚被推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临时主席,面对着五十名总商会的华人代表,临时主席陈嘉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呼吁华族应重视子女教育,华商“有财宜输教育为急务”,而不是遗留财产给后人。他说,贤而多财则损志,愚而多财则益过,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指出凡文明国家的教育。“除政府注意维持外,而个人社会捐资倡设者,其数尤巨,且多捐助办学者”,②他激励华商踊跃捐助华侨中学开办,指明华侨中学旨在维新中华,保存国粹与精神,开办已经“刻不容缓”,恳请各帮代表不要再相互观望,议而不决。这次会议,总商会一致通过兴办一所南洋华文中学的建议,并推举陈嘉庚为筹备临时主席,林义顺为临时副主席,产生两个五人小组,处理筹款与挑选校址等建校事宜,两个小组分别由陈嘉庚与林义顺领导。
新加坡爱国侨领、民主革命活动家林义顺(1879-1936)
陈嘉庚的努力终于让新加坡五帮的华人拧成一股绳,促动了华族的一次统一行动。他首先带头为华侨中学捐资三万元,之后同德书报社也刊登启事号召华商捐款,筹得八万元捐助。新马一带华侨深受陈嘉庚的鼓舞,也踊跃捐款,短时间里筹得五十七万四于七百元的资金,新加坡华侨中学的开办得了经费上的完满保证。
在陈嘉庚的努力与操劳下,华侨中学很快在小坡利律建成。陈嘉庚还请求时任江苏教育会会长的教育家黄炎培为华侨中学从国内选聘校长和教师,要求选聘的华侨中学教师应具有专业之知识、教学之技能与经验,有合作精神,能负责任,有优良品德,能做学生表率,且要有献身教育之志向。
1919年陈嘉庚与南洋华侨中学第一届董事会合影
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一日,新加坡第一所华文中学宣告成立,这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一所打破地域和帮群界限合办的中学。中学成立之后,陈嘉庚多次担任校董事会主席,直至一九三四年他的女婿李光前接任位置。
有了华侨中学后,南洋的千百位小学毕业生获得了继续升学攻读的机会,为南洋的教育尤其是华人子弟的教育发挥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的陈嘉庚像
①陈嘉庚:《新加坡华校历史沿革星洲道南学校三十周年纪念会上之演讲》,《南洋商报》1936年11月9日。
②陈嘉庚:《筹办南洋华侨中学演讲》,《南洋商报》1918年6月18日。
“嘉”句名言
“盖一国兴衰,胥视国民教育之转移,而国民教育程度之提高,则胥系教师之培养也。历史上,国家赖良好教师以保存,民族赖良好教师以复兴,不乏先例”——陈嘉庚
原著 | 朱水涌著《陈嘉庚传》
(白菜风云网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2021年11月重印)
“我们的校主陈嘉庚”栏目编选委员会
主任 | 王智兰、黄宇霞
副主任 | 郑辉、葛学凤
委员 | 李绍玉、陈瑶华、林麓、蔡伦
编选 | 沈莹
编辑 | 李茜
图片来源| 《陈嘉庚传》
联合出品| 白菜风云网校友总会秘书处党支部
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生第二、第三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