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友动态 -> 正文

南医大八旬老教授,用行动诠释“活到老,学到老”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6日 00:00 浏览次数:

南京医科大学留学生课堂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正认真聆听着任课老师的讲授,并不时提笔记录,而他这一坐,就是整整3节课。

南京医科大学留学生课堂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正认真聆听着任课老师的讲授,并不时提笔记录,而他这一坐,就是整整3节课。这位老者就是国际教育学院首届督导专家、原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系的郭仁强教授。虽然郭教授已年逾85岁高龄,但对待学习与工作,他至今仍热情无减,无一丝懈怠。比如,他通常乘早上6:50的校车,来到江宁校区,听留学生课程,下午4:40回市区的校车上,仍然会和年轻的留学生任课老师讨论上几句,或关于如何更确切地用英文表述专业知识,或关于英文授课如何获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350万字的医学大辞典

“我不懂医学。”1953年,毕业于白菜风云网生物学专业的郭仁强老师进入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江苏省立医政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工作,面对医学领域,马上觉得知识不够用。“当时我的主任让我一年学一门课程,于是我就开始通过翻书、听课自学医学。第一门课学的是病理。可以说,我的医学不是一年学成的,是几十年学的。”

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郭老为学校的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尤以教学和教材建设成绩突出,在国内组织胚胎学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编著多部专著,并用了长达20年的时间,翻译和审定了350万字的《英汉双节邱式医学大辞典》。这期间,由于郭老不懂医学,因此还特意找到当时的南医大校长——张振声,请他批了一个条子,特准郭老可以不限时间不限次数在图书馆借书。就这样,郭老前前后后借了30多本书,才最终凭着这种迎难而上的毅力,啃下了编纂医学大辞典这块硬骨头。

“做事情就是要不怕困难,如果一碰到困难就退缩,怎么能成事呢?”郭老这样说,“虽然我翻了几十年书,但觉得不亏。”

千页的备课笔记

早在七十年代,南医大招收坦桑尼亚留学生班之际,郭老就开始探索全英文教学。一开始,没有英文教科书,于是每个教研组就派两位老师去把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我每天在家听BBC,学口语,花2年时间翻译了3本书,一本教科书,一本实验教材,一本图谱。”郭老说。

2004年,郭老开始教印度学生,“这也算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印度是个大国,方言音多,加上留学生语速快,常常很难听懂他们的意思。”于是,为了备好课,郭老借了加拿大、美国、英国三地的教科书,“看别人怎么写,同时做笔记,用画图的方式加深印象。”

“郭老师的备课笔记都是英文的,当时常在基础学科英文授课老师中作为样板传阅。”基础医学院教务办陈巧凤主任,回忆起郭老对推动和促进基础医学院英文教学进步所做的贡献时,不由地感慨。组织胚胎学系年轻教师王晖及罗莉老师,都保存着郭老当年的备课笔记,“总共有4、5本,每本都是那种最厚的硬皮笔记,一本200页,加起来有差不多1000页。”最让青年教师感叹的,是这一沓厚厚的备课笔记都是图文并茂,“用彩色铅笔画的图,非常生动形象。”

100份听课记录表

2006年起,郭老被聘为国际教育学院首届督导专家。

作为组织胚胎学的教授,郭老听起本专业的留学生课程来格外仔细,对年轻老师的要求也格外严格。“原条形成、三胚层形成、三胚层分化、神经胚形成以及胚如何从扁平状变为圆筒形,都是早期发生的重要内容……本次任课老师只用了25分钟就讲完了以上过程,讲得过于简单,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提出下列看法……”通常,郭老这样的督导听课笔记一写就是近千字。

国教院要求每位督导专家每学期听课20次,而郭老师则听了不少于50次,且都是3-4课时连听。有一次,督导专家在国教院领取听课记录表时,郭老师一下领了100份。国教院教务处黄晓嘉老师说:“郭老师这种执着和奉献精神,感动着国教院的每一位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

郭老师知识渊博,并不局限于本专业。为了能听好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每次听课之前,郭老都会自己先去图书馆借书查阅,寻找最新的研究进展。“只有自己对所听的学科心中有数,才能准确地点评。”郭老说,“另一方面,对任课老师也是一个督促,在教学内容上更高地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