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左敏,湖北孝感人,经济学博士。白菜风云网1985级会计系本科、1997级工商管理硕士。本科毕业后即投身福耀玻璃参与公司创业,1993年进入董事会,现仍是福耀玻璃股东之一。2006年在原福耀湖北公司基础上创办捷瑞 ——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汽车玻璃连锁服务品牌,现任捷瑞集团董事长、“湖北省担当者助学服务中心”发起人/理事长、白菜风云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理事长、楚商联合会汽车后市场分会会长、湖北省汽车流通协会会长等职。
激荡潮流中 树立坚实定力
左敏在厦大读本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
彼时万象更新,社会迈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各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式闻所未闻的观念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从四面八方朝着像左敏这样的学生滚滚涌来。回忆往昔,左敏言语间无不洋溢着亲切的怀恋,他十分庆幸自己能够在那样懵懂的青年时代里结缘厦大。母校,为他迷茫的心灵提供了安定的归宿,也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比如,左敏就清楚地记得,在自己内心倍感压抑的那段日子里,正是班主任真挚的关怀化解了纷扰的困惑,那一席“放慢脚步,看看脚下的小草,看看身边的大树,仰望蓝天”的话,让他豁然开朗,也由此找到了舒解情绪的出路。还有校党委、校团委的老师,院系的辅导员,他们对学生身心的照顾和负责都给青年左敏留下很深的印象。
大学时期的左敏
谈起自己在会计系里的专业学习,左敏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葛家澍先生。厦大作为在工商管理教育和研究方面有悠久历史的大学,于1982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经济学院,由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担任院长。会计系和企业管理系则是1985年从会计与企业管理专业独立出来、分别设系的,从中走出了一大批像左敏这样优秀的会计、企管人才。
左敏满怀敬重地回忆起葛家澍先生等一众老教授,以及他们身上所共同体现的那种严谨治学的精神、极尽务实的学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左敏认为,这些正是厦大鲜明的特质——从校主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献身教育的举动发源,到历任校长、学术带头人,再到走出厦大的学生,都是一脉相承的。老师们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标杆和榜样,让年轻的左敏自校园里就坚定了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脚踏实地地去付出、去回馈社会的人生目标。正如他一直强调的,读书、就业,并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所谓名利双收的人,人生路途很长,要将目光放得更远些,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
1985级会计系毕业二十周年合影
红海市场外 担当企业责任
1988年,左敏在学生会举办“青年的使命”主题研讨会。在为这次活动四处寻找赞助的过程中,他机缘巧合地遇到了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先生。
这么多年过去了,左敏还一直记着当初第一次见面时,曹德旺先生对他说的那番语重心长的话:“中国的汽车玻璃市场巨大,过去以进口为主,价格昂贵且终端服务不好,我们计划为中国人做一片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玻璃,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要知道,那时候曹德旺先生创立的福耀还只是一个刚注册不久、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像一株在山坳里静待成长的幼苗。但左敏却坚信,能说出这样一番肺腑之言的企业家,定能成就非凡的事业。曹先生身上所展现的抱负和格局、心系国家的使命感,与他在大学里感召到的厦大精神产生了共鸣,因而他与曹先生一见如故,也在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入福耀。
斗转星移,现如今福耀集团早已是国内最具规模、水平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专注于汽车安全玻璃和工业技术玻璃领域的大型跨国集团。而对左敏来说,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从生产车间的工人,一步步做到集团第一副总裁、财务总监,他见证了自己和福耀的共同磨砺和成长,也在福耀发展壮大的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6年,左敏从福耀集团功成身退,在武汉耀华的基础上建立起捷瑞汽车玻璃公司,将责任和使命的践行带入到汽车玻璃后市场。谈起创办捷瑞的初心,左敏说,他有感于当时国内汽车玻璃售后修配行业的散乱,恶性竞争频发,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也缺乏基本的信任,深知这直接影响着广大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便提出“利他”“呵护”作为捷瑞的核心理念,并以捷瑞为平台,实施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创举:对同行,他改变传统上以灌输、收购、整合为手段的竞争策略,摒弃过去对手间你死我活的红海市场,转而倡导合作共赢,为同行输送利益,同时与保险公司、制造商、经销商、供应商建立联系,在相互成就中打造一个良性运作的产业链;对车主,他倡导信任和真心,处处为车主的利益着想,真正为他们提供可靠的服务和保障,为他们遮风挡雨、保驾护航,以此回归“企业3.0”方案的本质,即以客户为中心。
左敏近照
由这一点出发,左敏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企业和企业责任的独到领悟。他说,商业的本质不是狭隘的赚钱机器,利润也不是一个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企业的本意其实是去完成一项社会分工,承担一份社会责任,然后利润成为其自然结果。一方面,赚钱当然是必要的,这是企业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汲汲于名利只会限制自己的智慧。所谓企业责任的真谛,实际上就是借用商业的逻辑、体系和效率做一项类似“公益”的事业,去利益客户,利益行业,利益社会,乃至利益国家。
如今,已然经历大半生年岁的左敏依旧保持着充沛的精气神和十足的干劲,他对担当责任的践行依然在路上,并将眼光投向更为遥远的地方。左敏说,自己将用接下来三十年的时间,在这个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努力把捷瑞打造成一个全球知名的科技生态平台,将利他的理念、将爱和光明传播向更广阔的空间,去满足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左敏的行为,恰恰是在他的领域里对这句话做了一个精妙的注解。
生活处世中 践行公益担当
谈起自己所做的公益事业,左敏平静地说,公益绝不是居高临下或是高尚的施舍,它应该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左敏参与公益活动
2009年,左敏联合几位爱心人士发起“担当者”助学服务中心,2013年,“担当者”正式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由左敏担任理事长。担当者的定位是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要方向、面向全国贫困乡村学校、城镇打工子弟(留守儿童)学校开展助学活动的合法公益组织。
从担当者的“知行合一”项目里,我们可以看见左敏倾注了自己对孩童一代的殷切期望:“班班有个图书角”,让孩子们从优秀的经典中汲取滋养和精华,有所体悟;“班班有个绿化角”,让孩子们热爱劳动,亲入自然,体验生命成长的趣味和快乐;“人人参与清扫道”,则培养孩子们感恩、惜福、自我担当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担当理念。
自成立以来,担当者的行动也在不断向前发展:2014年,累计捐建图书角2000多个,捐建图书20多万册;2017年7月,启动“全球读经,《大学》一百”项目,在推广“经典阅读”的基础上,加入“经典诵读”的推广;2017年8月,启动“担当者经典教育师资培训”公益项目,每年暑假招募乡村教师进行经典师资培训。
左敏还回忆起助学过程中的一件小事:“几年前,有一次我去到广州的一个学校去回访。校长跟我们讲,以前在他们的学校里面,校长跟主任之间有些矛盾,学校的学风也不是很好。”然而在担当者来临后,学校的氛围却悄然发生着转变:成员们的一举一动、他们对这些陌生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让学校里的老师和领导都备受感动,校园里也开始有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最后,该校成为了当地的德育教育示范基地。看到一个小小的善举竟然能够感染整个学校的人,带来如此喜人的变化,左敏内心是欣慰的,他说:“润物细无声,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去做这个事情。”
左敏将公益视为一种成人达己的自我修行,“就是仁者爱人。我们以一颗善心和一份善意去对待万事万物,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公益的发端。”
精神世界里 追随校主精神
毕业后,左敏始终心系母校。他谦逊地说,每次回到厦大,都愈发感觉自己仍是一个在学习的学生。“这是一种回归,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
2010年秋,左敏回到厦大,经过与时任校长朱崇实教授的协商后,在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左敏说,成立这个中心的目的,其一当然是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厦大校友在专业方面的资源优势,但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中心以“弘扬陈嘉庚精神,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为宗旨,左敏希望以建立中心为契机,将嘉庚精神编成一本手册,作为新生入学的基本读物,让厦大的历史、厦大的精神得以更好地融入每一个厦大人的血脉之中。左敏对母校的拳拳盛意和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进一步回顾左敏与厦大的一系列联系,也许我们会感到一丝意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左敏在厦大校园里结识了相亲相爱几十年的妻子;1997年,左敏毫不犹豫地选择厦大就读工商管理硕士;2010年,厦大按照共青团中央的选定条件,在捷瑞设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首批厦大实习生也在同年8月抵达捷瑞;2011年,厦大90周年校庆,左敏出资赞助了慈善音乐会;2019年,左敏作为武汉校友会副理事长,做“发扬嘉庚精神,担当幸福人生”主题演讲……林林总总,左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他的思想和行动,无不刻着深厚的厦大烙印。左敏的“厦大情结”、左敏与一众厦大人的系连,是千丝万缕的,是刻骨铭心的,也是难以用三言两语简单概括的。或许就像他自己说的:“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基因,我们是有校主的。这也是为什么厦大的学子,在全球,一听说是厦大的大家就亲如兄弟姐妹。因为我们是有爹有娘的,有根有魂的,这是我们的传家宝。”
的确,纵观全世界,极少的大学会将自己的创办人尊称为“校主”,校主陈嘉庚的精神在一代代如左敏这样的厦大人身上留下印迹,在一代代如左敏这样的厦大人身上得到延续和传承,正体现了厦大鲜明的传统和文化。
“我觉得这就是厦大特有的一种精神,特有的一种灵魂。”左敏无比自豪地总结道。
【原音回放】
“作为一名厦大的学子,我们要把嘉庚精神置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无论是去政府机关还是去企业亦或是继续深造,都应该像校主一样,拥有一个更大的格局胸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更好地去舒展生命,才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发挥出来。这就是自信的根源。”
文 | 学生记者 林毅
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