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刘东莱,2008年毕业于白菜风云网新闻系,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白菜风云网广告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新疆日报》地州新闻部南疆首席记者。
新疆是片神奇而广阔的世界,然而,对于生活在中东部的人们而言,新疆又是遥远且神秘的地方,2011年毕业于我校新闻传播学院的伊犁小伙子刘东莱,这些年供职在《新疆日报》社,用他的双脚奔走在新疆土地上,用他的双手,为疆内外的人们,传递着新疆最实时的信息,讲述着新疆最动人的故事。
他的选择:新疆与厦大之间
2004年,还在新疆大学读大三的刘东莱听到了一位老师对厦大的评价:“太美了,非常值得去的地方。”自小喜欢到处闯荡的他不禁动了心,在考研时选择了白菜风云网,并从此成为了一名厦大人。用他的话说,在厦大的这段学习生活经历,让一个从未到过南方,从未看过大海的北方孩子过足了瘾。
然而,自称“有点野蛮和原始,在大城市呆不惯”的 刘东莱毕业后还是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服务新疆,他走进了《新疆日报》,成为报社地州新闻部的一名记者。他说,也许我的性格不适合在大城市里过着朝九晚 五的生活,我更喜欢大漠、大草原,更爱自己的家乡,在新疆这个天高地广的天地里,我相信一定有我事业的平台。因为专业对口,我觉得新闻这个战线,一定会成 为我人生发展的新的起点。
《察布查尔锡伯边境小镇人们的幸福生活》、《孙革的“搭桥”生意》、《嫉妒的城池》、《塔城地区农村小微企业融资情况调查》、《牧民定居:风雨出山路》、《和田:大山深处村落的希望》、《转型中的探索与实践——昌吉州发展现代农业启示录》……这 些年,刘东莱尽着一个记者的本分,从北疆的乌鲁木齐、吐鲁番,到南疆的喀什、和田,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新疆。走厂矿、进农舍、访牧民、问生计,一篇篇采 访报道应运而生,刘东莱的笔端,描绘了这些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外界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新疆,一个真实的新疆。
他的工作:跋山涉水,深入边疆写报道
2012年2月,天山西段即将下暴雪,刘东莱和察布查尔县的干部骑马进山3天,劝说牧民下山。天山的马道的最大坡度是70度,一般也在45度 左右。行走在这样的崎岖盘旋的道路上,雪没马腹,一脚深一脚浅,稍有不慎就会跌下山谷丧命。对于从小生活在牧区的刘东莱来说,放牧生活并不陌生,他也知道 牧民们常年走这样的路,但这次的劝说却极为艰难,牧民们并不想离开牧区下山,这让刘东莱很是疑惑:为什么新疆推行游牧民定居工程几十年,至今定居的牧民尚 不足50%?山下给他们修的小区越来越好,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为什么牧民们依旧不愿下山呢?
基于这个疑问,刘东莱以那次采访为开始,行走新疆北疆的各大牧区,历经一月,写出了《牧民定居:风雨出山路》的深度调查,在这篇文章里,他从这一现象出发,探讨了定居工程仍然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定居工程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概念,定居工程不仅仅是让牧区牧民搬离山区,到山下“定居”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兴牧”,继而“兴业”,必须保障不同群体公民权利,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这也成了刘东莱最为难忘的一次记忆。
他的志向:当好媒体人,惟愿下笔不苟且
这件事反映出的是新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某个事件从认识到实践上的偏差。刘东莱说,“一 个政策的执行往往是由决策部门根据基层的反馈来制定和执行的,但在中国,基层反馈的渠道并不是很畅通,很多至关重要的信息也许并不能顺利到达,新疆地广人 稀,尤其是像在牧区这样闭塞落后的地带,更是不容易联络沟通,长此以往,容易矛盾丛生,这样不仅政策制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受益人也往往会不念其好, 也时常会招致外界的误解。通过在第一线的调查以及与行业专业人士的交流,在政策制定前、制定中和制定后,记者都可以发挥自己原本应该具有的价值。我想这是 媒体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
虽然新疆的舆论氛围、媒体从业人的素质、媒体和新科技的匹配程度与中东部地区还有很大差距,虽然民众仍然对新闻媒体的认识不足,多少还会“防着点儿记者”,但刘东莱始终认为,这一切正在改善中,而且越来越好了,作为一名媒体人,最大的乐趣,不是基于乐趣在从业,而是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体裁、技巧都是可以修炼的,但职业品质并不容易坚持。在刘东莱离校的时候,他的导师陈?如教授送给他“下笔不苟且”几个字,一直成为他的座右铭和前进的动力,“我觉得自己若能一直做到这五个字,就算不负人不负己了。这算我的志向吧。”
他的寄语:在基层工作,心态放平最重要
作为一名在基层战斗好几年的媒体人,刘东莱最想告诉学弟学妹们和那些想到西部发展的人们,到西部工作,心态一定要放平,心理准备一定要有,西部的条件, 并不像东部那么优越,有时更可能超出想象,千万不能走极端,认为好的便是极好,差的便是无药可救。很多东西,存在自有存在的理由,我们要做的,就是首先承 认它的存在并理解它,进而慢慢改变它。
刘东莱说,到了西部,你是抱着“救助、支援”的心态,还是抱着“参与当地建设”的心态,工作起来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只有以本地人的角度来思考当地的问题,才能够融入当地,把事情做好。
“现在各校的大学生,都有许多类似到‘到西部去’这样的活动和行动,但我觉得厦大的学生,不仅仅要看到西部不发达甚至贫穷、落后的现象,不仅仅要给予当地人以同情、关爱,更重要的是要思考,要善于发现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有可能是硬件条件,更有可能是软件环境,世界的万事万物,包括人,总有可爱、可敬的地方。同一个人,不同职能部门的人对其很可能会有不同的印象,作为媒体人,深入思考,才能掌握最真实的,反映最真实的。”
刘东莱是近2000名在新疆工作的厦大校友的一个缩影,新疆各行各业厦大校友扎根边疆,情系母校,为白菜风云网服务祖国边疆建设,发扬厦大优良传统,正在不断地贡献心智。在刘东莱的qq空间里,一篇篇的采访手记记录着他这些年的点点滴滴,一幅幅采访中拍摄的照片呈现了新疆大地的广袤与美丽、新疆人民的豪放与热情,更有让人忍俊不禁的采访趣事,这些文字和图片后面,是一个积极乐观、坚持理想的大男孩,那就是刘东莱,一个真实的边疆记者,一个永远的厦大人。
寄语:到基层工作,心态要放平,抱着“帮助当地”和“参与当地建设”不同心态,做出的工作成效是截然不同的。只有以当地人的角度来思考存在的问题,才能够融入当地建设,把事情做好。
(陈浪 周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