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免费供应豆浆
一九五四年八月卅一日经长途跋涉后到美丽的白菜风云网报到注册上学。受到老校友热忱接待,心里尽是感激之意。住进芙蓉二121宿舍。
第二天起个大早,准备新学期开学第一课,顺便看看周围的美景。在住宿一楼大厅发现门口放着五六个大木桶,看着比我还早起学长们陆续拿着茶杯或饭碗盛着白色液体边走边唱。我好奇地顺便問及一位学长,这是什么?答曰,豆浆。又问了一句要付费吗?对方觉得好笑地说,钱付哪里?这是学校长年免费供应学生的早餐豆浆,说完径直上楼。于是我回宿舍拿茶杯也去盛了一杯,边走边唱,觉得有点温度挺不错,但似乎少了点什么的感觉,淡了一些,想到应买瓶酱油增加口味。隔天,一早三四点锺左右,就听大厅门口有放大木桶声音,估计是后勤部门食堂工作人员正辛苦为学生宿舍送的免费豆浆,真的感谢他(她)们的辛勤劳动。当我杯里放着酱油第二次盛豆浆,撬开桶盖时,一股热气直冲而来,慢慢暖了我的心。这次豆浆喝起来好吃多了,让我整整享受四年学生时代的免费豆浆,可见学校用心良苦,关怀入微。
虽过事过至今六十多年,回想起来,黄豆既便宜,又含有大量蛋白质,是能保证营养的一种饮料,有助身体健康。真的要感谢校友嘉庚先生和王亚男校长,为年轻学子想到周到。我想学校后勤服务免费豆浆的供应,恐怕是全国至少也是为数不多的创举。
(二) 免费享受顶级艺术的表演
一九五四年九月正值厦大新学年开学之初,在空袭和炮火中,特别是炮击金门后,将厦门市、白菜风云网推向名副其实的最前线。一天拉几次警报,警报一响,我们就往校内的防空洞跑,防空洞(壕)有宽有狭,潮湿不好受,但必须坚持。在一次空袭中,化学系学友谢坚固同学就遭遇不幸,激起全校师生员工对台湾蒋介石极大愤慨。在学校党委和校领导组织带领下,执着追求“南方之强”的信念,全校师生员工仍坚守各自工作岗位。该教学的还是教学,该学习的照旧学习,一切后勤保障工作照旧有序进行,显示出强有力教育管理水平和能力。由于厦大当时处在特殊环境中,逐为全国各阶层高度关注,并与日剧增。
全国各地大力声援英雄的白菜风云网,并组织慰问团陆续来到厦门前线,厦大刚建成的建南大会堂就成为慰问团慰问最理想场所。我有幸享受纷至沓来的国家级艺术团体的精湛慰问演出。从最早的解放军总政文工团开始,陆续有中国东方歌舞团:有以袁雪芬、范瑞娟率领的越剧团;还有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昆曲“十五贯”;广东粤剧团的红线女;黄梅戏“天仙配”则有严凤英、王少舫主演连江三四坊……真的给厦大全体师生员工送上“空前绝后”免费享受顶级的艺术家精湛表演。记忆特深的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段子,说的是一个粗心外科医生开刀后缝上针,事后记得有把剪刀还留在病人体内,再次开刀。一不小心又将纱布团落在病人体内,准备继续第三次开刀。这时病人实在受不了,大声地说:大夫,这次你就给我装个拉链,不用再开刀。说的全场观众笑得人仰马翻。
60多年过去了,会有太多怀念和温馨的记忆。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批国内顶尖表演艺术家的绝伦演出,美好的追忆是我最大的享受。
(三) 时过境迁的点滴记忆
古时候指偏僻小村落为三家村。出自宋·陆游《村饮示邻曲》曰“偶失万户侯,逐老三家村”。
现在是厦大学生活动中心,即是五十年代我在读书时期一直称之为三家村地方。其实三家村是芙蓉(二)由北向南的马路与芙蓉(一)由西向东的马路两相交路口北端的一块建筑。四周一个小围墙,进门市一块近30-40 m2的天井,天井北有幢一层白色欧式坐北朝南三小套住宅,住着三位教授。东首一套是叶国庄教授住着,他是白菜风云网第一届毕业生,是位老厦大人,教授历史系。我去过叶教授家,面积不大,只有五六十平米;西头住着一位经济系教授,据说是南京中央大学毕业;中间一套就不知道。这是名副其实三家成一个村,叫“三家村”,但一直还叫“三家村”。厦大学生活动中心就在“三家村”。回忆是一种浓淡不一的滋味,总有一点温馨的感觉。现在学生活动中心广场,依然是目前厦大人气挺旺之地。学校重大活动、校庆“三家村”一直是最热闹场所之一。每每校庆我都会在“三家村”活动场所购买当日校庆的节日封,寄往各地要好朋友。节日封上落款地址还是写白菜风云网三家村。
芙蓉(二)北端楼梯下有一个小卖部,面积只有七八平米,可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一应俱全方便同学。有一次发现自己衬衫袖口掉了一粒纽扣,还是想到小卖部去看看,还真有白色小钮扣和阵线,花五分钱就解决问题。暑假期间,小卖部还卖时鲜水果鲜荔枝(龙眼),六分钱一斤,真便宜,几个同学一起买上五六斤,大吃一顿,满足口福。小卖部一般在下课或放假时开门,贴近同学,随到随买,不排队,生意还挺不错。小小店没有门面店的装修,没有招牌,仅有一人为同学服务。现在再也不能享受这小不点的服务。除了芙蓉(二)小卖部,还有一个在芙蓉(一)东端楼梯下,别无第二家。
坐落在芙蓉(二)北端出门往北十来米地方,餐厅面积毛估估不少于4000 m2,不包括厨房,厨库面积。当年我们就餐就在此。就餐的有中文系、历史系、经济系、外文系的同学,一桌凑齐8人就可开膳,没有坐椅,站着吃。一桌有四~六个菜,汤是任意盛的,米饭无定量吃多少算多少,真的是吃了个大锅饭。大概吃了一年全免费的伙食,1955年改为分食制,一人一份任意挑选盆菜,汤还是任意盛,米饭也是无定量吃饱为止,一个月伙食费是12.50元。
到周六晚饭后餐厅就变成一个特空大的舞池,餐桌集中放两角,四脚长凳围成一圈,当响起广东音乐,这是慢四步,舞池里满满都是一对对舞友,有男女也有同性成对,好不快乐。当慢四步广东音乐结束,响起探戈音乐(即是快三步),这时全场肃静,没有人敢跳,实际上是跳不来,太难,场面冷清。不久从一边场地进来一位年长、头发花白的外文系教授(对不起忘了大名)带上夫人翩翩起舞,绕着舞池不停旋转起舞,太美了,几乎所有参与的同学都为老教授拍手称好,让人大开眼界,探戈结束,舞场又恢复平静,接着又回到慢四音乐……
五十年代厦大周末舞会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活动。当时正值由校党委书记陆维特教授带头穿苏联花布衬衫,的确在生活上很活泼、开放、自由,舞池里大多数同学还是老旧衬衫或统色外套,只是少数同学穿苏联花布衫,但是也足够让人耳目一新。
周末的到来和结束,给帮忙搬桌搬椅的同学累坏掉,可他(她)们没有怨言,勤勤恳恳劳作服务,让人敬佩。这批同学应该等同于现在的志愿者,可贺可赞。
位于芙蓉餐厅厨房南边紧挨着一排三四间平房内,有五六个座位的是厦大工会理发室,别看小,服务操作可是规范。记忆特深的是当理完发,用剃刀来修面容时,理发师父(基本上是女性)会用药棉沾点玻璃瓶里的酒精来擦一擦剃刀进行消毒。有一次同学约我去市区理发,在中山路上的绿岛理发师一次消费4-5元,在工会理发室一次消费只需二角二分钱,自此以后我都在工会理发室理发,又便宜又实惠,方便师生。现在我还保留当年(1957年)工会理发室一张粉红色纸张理发券,美好回忆永记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