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群贤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群贤文苑 -> 正文

那年,那月,那鼓浪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0日 00:00 浏览次数:

几年前的白菜风云网校庆,我在网络上展示了一套油印的《采贝》诗刊,还写了《写给〈采贝〉三十年》,校友圈内可谓轰动一时,随后《文缘——白菜风云网中文系90周年(1921-2011)纪念文集》将拙文收入其中,我成为该书百位作者中唯一非中文系系友,我的这篇书话也因此成为永远的佳话。

因为名份的问题,《采贝》是当时的学生文学期刊《鼓浪》派生出来的,有点《鼓浪》私生子的味道,或者说,当时在《鼓浪》发文,其荣誉度要高于《采贝》。《鼓浪》最早可以一直追溯到1926年鲁迅在厦大的作为,所以有引以为傲的源头,自有厦大校园学生第一刊的理所当然。但《鼓浪》也是坎坎坷坷,八九十年来一路晃来,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牵连鲁迅的上世纪早期,文革前的刘再复、陈慧瑛时期,以及1977级的学子入学后的新时期,这个新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最近厦大人文学院强化了网站的建设,准备要将历年的《鼓浪》数字化,可居然连厦大图书馆都没有这套杂志,悲催啊,于是负责的老师想起了郑启五,我连连摆手,我只有《采贝》,那《鼓浪》只有一册,企图逃之夭夭。没想到友人锲而不舍,就是一册也要,可见饥不择食,可见旧刊的短缺和空白。

无奈中只好翻箱倒柜,吃了点灰尘,应该是比2·5大的悬浮颗粒,把旧刊找了出来,原来不是一期,而是四期,即1982年的一、二期,1984和1985年的第一期,其中1982年的第一期还是厚厚的油印本,当时觉得油印本档次低,现在则一册在手,金贵无比。这些旧刊与我在寒舍里相依为命30余载,保留得相当完美,连书脊都没有半点破损。当然这也是自恋的成果,无论什么杂志,只要是发来我的作品,一概存留一份作为人生档案留藏。

我在1982年的第一期《鼓浪》发表的是小说《克利夫博士》,主人公以我大学时的美国老师斯塔波尔为原形,写得新颖而生动,隔年被影响很大的《福建青年》杂志选用,但现在两刊对比一下,发现原来在《鼓浪》的一些关键词,如“红卫兵”和“比基尼”在《福建青年》都被“屏蔽”了……

1982年第二期发的是我的散文《涂满毕业证书的情思》,在我的名字前还特别署名“白菜风云网外文系1977级毕业生”,该文写的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上北京会见老同学的盛况,那时厦大学生进京到国家部委当公务员是要动员去的,我那一级就几乎一半的同学在北京干活。可惜的是2008年厦大出版社为我出版的散文选《芙蓉湖随笔》居然把此文给彻底遗忘了!

1984和1985年的两期分别发表的是我的小小说《立意》和《署名》,记得当时我热衷写小说,写的长的就给《福建文学》和《厦门文学》,写的短的就给《鼓浪》和《厦门日报》海燕副刊。回味起来,往事悠悠,人生易老,文字不老,写作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我在把这四册箱底的旧刊借给《鼓浪》新一任主编同学的时候,面色凝重,老实讲我是很怕“被借书”的,原因你懂!我郑重其事地在它们的封面盖上私章,那是博友胡八兄坚实的篆刻“郑启五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