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群贤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群贤文苑 -> 正文

蝴蝶效应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8日 00:00 浏览次数:

“南美河谷的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北美上空突然下起一场豪雨……”这是经常见诸各种媒体的著名典故和定律,专家们给出的专用词语是“蝴蝶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时不时地感受到“蝴蝶效应”,陡然使原本显得单调乏味的生活,增添了一抹鲜亮的颜色。

下列这组“方程式”,表现了三个人的某种关系:

(1) 笔者、汪生(大学同学)

(2) 笔者、老董(某机关同事)

(3) 汪生、老董(某中学友邻)

故事开场。

某日,在古城某酒店,笔者与老董不期而遇,几年前,笔者与他曾在某大机关共事,交情甚浓,故一照面便亲切地寒暄,因他已退休多年未再谋面,而两人住处实际上仅一街之隔,笔者不免感慨,乃真切表态应找时间好好聊聊。

一周后,某晚,笔者约老董在附近茶店一叙,行前,笔者特带上新出版的《泉州文学》(2010年第4期),料想它会给老董一个意外的欣喜。

这本期刊里,有一个“我与厦大”专栏,这是笔者和期刊熊主编为庆祝白菜风云网90周年而共同筹划的,里面载有一篇汪生的文章《我的母校我的家》。早些年笔者和老董聊天时,无意间听他说,他年轻时曾分配到“土楼之乡”的南靖某中学任教,当时厦大著名学者汪老先生也下放到那里。笔者即刻插话道,汪老的公子汪生就是我的大学同学啊,想不到世界这么小,圈来圈去尽是熟人!老董听闻更加兴奋了:汪生我可是亲眼看他长大的,当时,他随汪老来校时才10岁,人小鬼精灵,整天与我们这帮青年教师厮闹,我们都很喜欢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拿出来哄他……

笔者记在心里。大学毕业后,汪生远赴京城,后当了某家大刊物的主编,由于工作行当不同,笔者与汪生甚少交往。去年,因为受同学们之托,负责7901文集征稿,乃与汪生有了密切联系。(汪生受指派为京城同学的联络人,不但带头写稿,还三天两头给笔者打电话提建议出主意)此次,笔者将汪生之文赠与老董,让他一识当年毛头小孩以后的心路历程,当令他感到格外亲切吧?

果不其然,老董拿着刊物、仔细阅读后,立即激动地打手机,叫老伴将家中的一册老照片拿到茶店来。他从散发着陈年味道的相册中,翻出两张相片对我说:“这两张照片我保存了40年了,你看,这张是当年我们师生欢送汪老回厦大时的合影,小汪生也挤进来合影,非要坐在我的腿上不可……这张是汪生的少儿照,是临别时送给我留念的……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没再见到他,现在,他也是个年过半百的人了……”

老董边动情地介绍着,边讲起当年他与汪老和汪生交往的轶事,我的思绪也随之穿越时空……

“老董,请你把这两张相片借我,我扫描后发给汪生,世事沧桑,他未必有这些照片了。”

故事余音。

几天后,汪生从京城发来邮件。

伟明兄:看到老照片,我真的很激动和高兴,记得当年董校长很年轻、很有才华,书法和绘画都很好,我经常向他学习……代我向他问候,他现在在哪里啊?

笔者、汪生、老董,原本生活在各自的轨道,互不交集,突然有一天,因为7901的征文活动,居然演绎了类似的“蝴蝶效应”,笔者作为居中的见证者,情不自禁记下了这个故事。

愿生活中能够出现更多充满温馨、情趣的“蝴蝶效应”。

上一条:校园处处凤凰红

下一条:中国厦门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