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前话特刊
2011年3月26日,阳光明媚,我离开颐和园,如约来到住在知春里章炳良学长府。这里是特刊编辑部除厦门商务会馆外的另一联络点。
步入章家,鲜艳夺目的《庆祝白菜风云网建校九十周年纪念特刊》顷刻映入眼帘,那不正是凝聚着厦大北京校友会广大校友对母校建校90周年感恩的献礼,表达在京校友热爱母校的心声吗?此时此刻,北京送走了严冬,玉兰芬芳吐艳,柳树泛黄争绿,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校庆也日益临近,我们的心越跳越快。我还获悉,25日,1000本刚下线的特刊,由总裁崔维星校友的德邦物流公司运作,免劳其他北京校友,将在4天内运抵厦大。
27日上午,我与来京探亲的江西师大老师卓顺卿同窗相约在国防大学校门口见面,约她来之意是,相赠她一本特刊。相见后,我随手在封三,写下了“52载同窗谊,共迎母校九秩”几个字,愿这本特刊,今后随她返赣作为留念。卓捧着特刊,我们请人定格合影,这一镜头,回家后,我上传给星散于海内外的其他同窗。
厦大北京校友会定于27日下午2时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庆祝大会。中午12时,北理工大88高寿熊威廉老学长(46级机电)、58级物理单河请(两位都为特刊撰稿),另一去年来京的学妹与我4人,在动物园站同上一辆公交赶赴会场。下车后走到政协礼堂时,只见门口已汇聚众多校友,很多年轻人身着盛装,西服革履,洋溢着笑靥。郭振忠秘书长告知我,他上午10点到的,忙到此时尚未进餐果腹。正当他想脱身片刻,给饥肠辘辘的肚子垫点东西时。无奈,许多校友,尤其是高龄学长不到1点钟已在门口等候或正陆续提前到来。不忍他们久候,不拂他们早点入座的心意,他只得折身返回,与礼堂工作人员商量提前放人。当然这都是那天与拙文无关的花絮与小插曲。当大家步入会场,领到包括这本特刊在内的礼品时,笑声荡漾在恢弘的大厅内,见此场景,我作为参加编辑此刊人员之一,心满意足,我们多日辛苦付出的劳动,得到了认可与回报。
很迟启动的项目
庆祝厦大90华诞,北京校友应当献给母校什么?
新一茬北京校友会理事会早在去年3月庆祝母校建校89载会议上,已经开始酝酿这项工作,但那时尚早,议题泛泛。随着时光推移,去冬今春,议论献礼内容也越来越具体,但提出出版特刊一事,却是在2010年年关12月23晚。那晚,部分理事与工作人员在厦门会馆再次讨论献礼时,一位校友提出出版一本要比80周年特刊质量更高,印制精美的特刊,该特刊要管10年,这一建议立刻得到与会者一致赞成。晚8时许,常务理事温再兴拨通章炳良学长的电话,请他立刻来到会馆。
12月,正是北国非常寒冷的季节。不一会,曾任职于教育部,多年热心于校友会活动的章学长,裹着羽绒服,手里抱着一摞他刚编辑出版的刊物来到现场。明白请他出山是担纲特刊的主编,章义无反顾地承诺了。我觉得,章不但富有经验,认真积极的态度,肩挑完成此任务的重担非他莫属 。
然而,年关即至,春节长假将到,要在工作日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征稿、审稿、编排与印刷等一系列工作,能按时出版吗?疑惑始终伴随着我。
时不待人,必须立刻启动这项工作。2011年元旦刚过,8日上午9时,“校庆特刊设计方案及工作任务”会议在厦门商务会馆举行,这是有关出版特刊的首次讨论会,与会者是编委会与编辑部相关校友,他们要具体议论并决定涉及刊名、封面、内页、刊首语、版块设置、印刷和出版等一系列问题。
章主编首先拿出计划,提出特刊内容应当包括追思校主、校长对建校与母校发展的功绩,介绍厦大的发展,校友会活动,校友回忆等文章。这就形成了现在特刊上“嘉庚精神,南强之光”,“校友家园,友谊桥梁”,“母校记忆,学子情怀”,“校友风采,窗谊情深”四大栏目,即四个版块。
会议接着讨论了刊名、封面、封底、题词、照片和征稿和截稿等事项,并安排了负责分工。
10日,厦大北京校友会网站刊出征文启事,规定截稿日期为1月25日。
从这天起,特刊筹备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春节长假的延误
到了1月底,截稿日期过了6天,汇集到主编手里的稿子才几篇(不计下载或选用其他材料上的)。几位老学长,不辞年高岁老,动手执笔,比如黄?斌撰写了《北京校友会成立与发展记事》;章炳良与两位副主编林秀权和张锦辉亲莅沈根才老学长家拜年,并请他写稿,事后沈老寄来了工工整整书写的文章;还有我们的院士与几位德高望重的学长,也欣然提笔,或撰文纪念在母校的往事(多数老学长投寄手稿,后由年轻校友,甚至章的孙女帮助录入电脑),或题词。我早在去年10月为北京与母校网站上传了征文,但二分会会长锦辉邀我再为特刊写稿,于是赶写了《外文系(院)与囊萤楼》,并辅以照片。章阅后,建议与我已上传网上的《易世移时忆厦大》一文合并。这两篇文章是从不同角度写的,合并有难度,但最后还是勉为其难,推出了目前这篇稿。
转眼间,已临近我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2月3日。名义上,春节放7日假,但有的单位要放10天到半个月,年轻人多数要回家探亲,除一与二分会外,其他几个分会的中青年校友基本上没来稿,这真叫急死人。我们几位负责编辑特刊的深知,稿源充足,是搞好特刊的前提,廖廖几稿,堪为无米之炊。于是紧催正副秘书长,邓德雄春节正因公务身在国外,获悉情况后,立刻催稿。
2月底,在秘书长与分会领导催促下,稿子陆续到了。经各位,如振忠、陈伟平等联系,题词、书画、照片也先后来了。
关键的决策晚
2月19日晚,在会馆开会,我未到。2月26日晚,厦门会馆一间稍宽敞的屋内,异常热闹,30多位负责整个庆典活动的校友集中在这儿,分两摊研究将在3月27日举行庆典的接待、开会与演出等相关事宜,以及特刊编辑工作。不一会,陈会长带来了他书写的两幅题词,供在座的校友挑选;孙亚夫副会长到后,他们一起商量并决定了多项重大事项,如决定会场选在全国政协礼堂,虽费用高昂,但1988年北京校友会就是在该礼堂成立的,这次也要在这里举行庆祝大会。
我在特刊编辑那摊,章带来了4份打印出来的全部文章,关照我们回家后细读,过几天,要配合电脑操作者逐篇修改。
紧接下来的4天,我们各自在家阅稿。
审稿工作密锣紧鼓地进行。
老中青齐上阵
3月3日,我们几人,包括在政法大与北大读研的陈倩婷和王恩华齐集会馆,开始了改稿工作。师妹打开电脑,我们逐篇,包括下载与转载在其他刊物上入选的资料。凡需改的,经大家同意,她们立刻在机上修改。我们确定了改稿原则,比如与事实出入,句子不通,按国家标准规定,除非用中文外,数字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等等。后曾参加他们年级编辑出版3集《鼓浪鹭影》、眼下正忙于其他工作的中文7701级正明校友,加盟了我们的行列。他的到来无疑使编辑力量倍增,他文采洋溢,下笔疾行,行水流云 。那天他到会馆时还带来辽宁校友早已出版的特刊。我目睹该刊,平添了很大的压力,因为我们当时还只是将大部分稿子集中到手,离出版似乎还遥远得很。3月12日,我们几人又一次汇集会馆,再次改稿。除了集体修改外,发现问题,还在底下改,因此,章、陈、王几位电脑上已经说不清保存了多少个版本稿。他们不仅是逐日更新,而且一天可能更新几次,难怪我们一再关照与叮咛,一旦更新与升级,文稿的文件名一定要标清,以防弄乱。在修改文章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乏倾注校友感情的好文章,但不违言,个别稿子如口渴临时掘井,或不符合要求或过长,于是征得作者同意,由作者本人或我们大刀阔斧改动,或耐心逐句逐字斟酌予以改动。要提到的是,两位学妹均在上课,她们关心母校的热诚非常可嘉,无论何时需要只要不影响上课,或应约而至,或主动请缨。紧张关头,加班到深夜也时有发生。
编委会副主任邓德雄,周六或日亲莅现场,不但参与讨论,而得安排大家就餐;厦大驻京办主任陈伟平不时来到办公地点,还要负责联系与催促题词。例如,多次联系原政协副主席张克辉题词,无奈他住院,未能实现,校长朱崇实与校友总会理事长王豪杰的题词就是经他努力而及时得到的。
紧张的排版阶段
特刊的编辑与出版,不同于书籍或刊物。一般说来,出版书籍事先慎重考虑与研究,已有来稿或约稿,周期较长,版面设计也稍为简单;刊物定期出版,稿源早有准备,格式早已定型。而特刊,临时上马,稿源匆忙收集,版面要求复杂,负责版面设计人员又从未与编辑部配合过。
承担我们特刊版面设计的是印刷厂的小王。当章与林见到她第一次排出的文字部分版面,竟然不是采用我们的最新版,令他俩大失所望;而标题(含标题的横排竖排与左、中、右排列)、字体、字号、通栏或双栏、配图(她花了不少时间上网寻找厦大校园的建筑物与景观,但她毕竟不熟悉厦大)是她自己的想法,与我们考虑的未必一致(我们几人想法也各异)时,深感时间紧迫,所排版面未能如愿,十分着急。这一天已是13日了,离付梓时间所剩不多( 要预留1周印刷时间,而特刊又务必于27日开会前2到3天下线)。小王当夜将从王恩华网上传来的最新修改稿,重新排版。14日,新版经章与林看后,分别送到我家与张锦辉家。当下,我们马不停蹄统查包括文字与版式在内的新版稿子,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便次日定版。翌日,我们早早来到会馆茶室,与版面设计者逐页修改(文字部分共106页)。到了这个时刻,早已结束来搞,但还有个别篇文章则是刚送来,章力主尽量刊登,因为这是校友的心愿。这些稿事先未经我们几人审校,问题甚多,我们不得不临时抱佛脚,在争分夺秒的有限时间内,拨人花掉部分时间来改稿。15日,对新排出的稿子再次检查,这一天,设计的封面送到,题词也全部到位。我们用投影仪投影,从封面、封二、封三、封底开始,到题词、书画与文章的编排,逐一讨论研究,并最终确定版式。
从改稿那天起,我们基本上是连轴转,一连干了好几天,从早到干到晚上9或10点才收摊。离开会馆回家路上,寒风凌厉,虽已3月,但北京还相当冷。章学长、小王与两位学妹,他们有时还得干到半夜,个别天甚至忙到凌晨。
16日,定稿的关键一天,也是全体人员集中在一起工作的最后一次。有人协同小王改版,有人审阅照片说明。我们尽量不改动版面(因牵涉页眉),以免错乱。一旦页面出现较大空白,设法补稿。正明君连夜赶写了《情寄专刊彩云归》一组诗,填补了84页下半页空白处;章也亲自动手摘编《厦大校友通讯》2010年第三期《相聚北京 思念母校》填补第105页;《外文系(院)与囊萤楼》一文,原来采用我们外文59级1999年国庆返校,回到囊萤楼前的合影,以浅色背影,与正文对应,在空出半页后,在征得大家同意后,将背影照片改为正式插入照片;林秀权为空出的广告页撰写了一段鸣谢语。字虽不多,但细心推敲,蛮费时间的。
4时许,温再兴到场,他审查设计者送来的几个不同套色(包括红色、紫色、深蓝与天蓝)的封面封底,建议选用天蓝色,删除封面云彩和封底的长城与群贤楼组合(原图案不协调)。
在签字制版进入倒计时,借助网络技术,个别地方又进行改动,一直到章主编签字。
25日,特刊终于离开生产线正式诞生了。
最后,允许我未征得正明君同意,引用他写的《情寄专刊彩云归》一组诗中的末首,结束此文。
几度辛劳酌细微,
孜孜但为报春晖。
芙蓉波荡回首壁,
情寄专刊彩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