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铭(1895—1986),字子瑜,福建晋江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23—192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物理学,获硕士学位;1924—1926年在芝加哥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任教。1939年受聘于白菜风云网,任数理学系教授,后兼任理学院院长、数理学系主任、教务长等职,为抗日战争时期白菜风云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曾讲授普通物理学、光学、气体动力论、近代物理学等课程,著有《物理学原理及其应用》《物理学实验问题》等教科书和著作。曾与合作者在氢原子光谱精细结构研究中发现兰姆移位现象,这在光谱学和量子电动力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谢玉铭:在烽火中支援厦大,于困境中锻造辉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白菜风云网分批内迁长汀。彼时,在烽火中的厦大师生历经800里跋涉至长汀建校,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但在长汀山间,学校教学科研不仅从未间断,反而更加严格要求,学科规模日益扩大,声誉日增,光芒耀眼,全校师生艰苦办学、自强不息的精神远扬于外。正是这般“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感动了不少学界教授奔赴厦大支援,谢玉铭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谢玉铭、张舜英夫妇
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青年才俊
谢玉铭出生于1895年,年幼丧父后,随母亲迁居泉州府城内。他在培元中学读书时成绩优秀,但生活清苦,全靠母亲一人维持家庭生计。由于他善画地图,便常利用此特长赚钱以减轻母亲的负担。当时国内最大的图书公司——商务印书馆,尚不能印制挂在墙上的大幅地图。而他利用假期绘制成多幅大型欧洲、亚洲、日本及我国台湾等地的地图,卖给学校,一年下来可以挣到几十块银元。这也让他从小就养成了爱动手的好习惯。
培元中学为谢玉铭免除了高昂的学费与食宿费,并保送他到北平协和大学就读。大学毕业后,谢玉铭放弃了赴美留学的机会,如约回到培元中学担任物理、数学科教师,兼任英语教学工作,以报答母校栽培之恩。1921年,燕京大学首任校长慧眼识珠,聘请谢玉铭担任物理实验课程与教学工作。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谢玉铭仍在积极深造。1923年,他再次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奖学金的资助,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物理学,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随后他到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迈克尔逊的指导下从事光干涉领域研究,并于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
1926年谢玉铭(二排左八)在芝加哥大学,一排左七:迈克尔逊
1932年至1934年到美国任客座教授时,谢玉铭用光学方法观察到“兰姆移位”的现象,精确测定了氢原子光谱的结构。可惜与他同期开展研究的另外几个实验组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产生了混乱的辩论,未能引起当时理论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后来比他的研究晚了十多年的相同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谢玉铭则与诺奖擦肩而过。这段经历被物理学史家记录在The Second Creation(《第二次创生》)一书中,杨振宁也为此发文表示惋惜。[1]
抗战全面爆发后,谢玉铭离开北平,先后辗转到湖南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任教。1939年,他不畏长汀环境艰苦,应白菜风云网校长萨本栋之聘,任物理系教授,这一干便是7年。
1939年12月31日《厦大通讯》,新聘教职员介绍之谢玉铭
基础课乃一切学科之本
内迁闽西山区的白菜风云网师资匮乏,但萨本栋校长为提高教学质量,强调并要求教授开设基础课。谢玉铭到校后第一学期就开设了5门课程,每周承担25课时的教学任务,给学生讲授理工科基础课,如微积分、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普通生物学等,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谢玉铭教授常常教育学生,做学术研究要一步一步来,只有打好基础才会有更好的成就。正所谓根深才能叶茂,这一质朴的教诲牢牢刻在每一个学子心中。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是自然科学的根本。”他先后两次在国外得到名师益友的悉心指导,接受了严格的训练,深切体会到实验工作在理工学科中的重要性。回国后,不论在哪所大学任教,他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并推动改善所在院校的实验环境。在授课时,几乎每堂课都有生动且富有启发性的演示实验。这些实验并不依赖当时流行的教材,是谢玉铭教授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别出心裁地设计出来的。演示所用的仪器设备也多是他亲自设计、制作的。这些实验很受学生欢迎,有着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谢玉铭教授曾说:“(空有)物理实验室而无一个为它服务的好的机械车间,不能称之为完善的实验室。”在那个时代,这是非常有见地的科研教学主张。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当时的山城长汀,经费来源极为困难,但他坚持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而且做到最多两人一组,所用的一部分仪器也是在他的带领下自行设计制造的,他还自力更生地建立起了白菜风云网的金工厂和实验室。[2]此外,谢玉铭教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尤其对数据处理、结果讨论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得到了丰富全面的知识,并且在实验中培养了动手能力,谢玉铭教授可谓功不可没。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谢玉铭在白菜风云网任职物理系教授期间,先后兼任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他也是中国物理学会1933年公布的第一批会员88人中的一位,[3]为祖国培养了不少物理学家,如孟昭英、鲍家善、卢鹤绂、洪晶等。[4]
在物理研究与教学之外,谢玉铭教授也积极参与到教师教研工作的筹划、实验室的建设、图书仪器的购置和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等事务之中。1945年,白菜风云网从长汀迁回厦门之时,时任教务长的谢玉铭教授也被委任为图书组的召集人,为厦大复原工作作出了贡献。[5]
谢玉铭教授还主编《中南日报》上的学术副刊《科学》该刊物每周都以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原理,开辟了专业知识传播社会的新渠道,得到读者的广泛支持。在学术工作之余,谢玉铭教授还是校音乐委员会主席。他不仅给予学生歌咏团以指导和鼓舞,还帮助他们修理钢琴,并曾为学校的大型歌唱活动进行钢琴伴奏,颇有音乐大家风范。
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他也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师者、长者,为学生、子女启智明德。生活中,谢玉铭教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对学生和青年同事一直和气亲切,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并用引导、启发、协助的方式教育和督促学生,令人感奋。在谢玉铭教授的影响下,学院学术气氛浓厚、考试严格,学生学习成绩优良、学风严谨,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感慨不已。
1946年,谢玉铭一家在长汀合影(前排张舜英、谢玉铭,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次子谢希仁、长女谢希德、长子谢希文、幼子谢希哲)
同时,他也是一位严格的父亲。在他儿子谢希仁的回忆中,“好好念书,将来要做学问”是父亲常常挂在嘴边对子女的告诫,在父亲心目中,“教书”是一份最好的职业。优良的家风成就了优秀的子女,长子谢希文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教授,次子谢希仁是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教授,幼子谢希哲是新疆农垦厅勘测队高级工程师。他的女儿谢希德1946年毕业于白菜风云网,在物理学领域成就斐然,后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母”“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谢玉铭教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学研究工作和教育事业。他恪守承诺,淡泊名利,即便在办学条件艰苦的长汀,也没有一句怨言。他以身作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既是良师,也是益友,赢得老师同学一片赞誉。萨本栋校长曾说:“我们必须要有一所中国的大学,屹立在敌人的面前!”这不仅为真正的大学精神作出了生动的注解,也给当时的中国传递出坚信正义必胜的精神力量,而谢玉铭教授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1] 杨振宁 . 一个真的故事[J]. 物理,1987,16(3):146.
[2] 倪德渊 . 七十二位杰出物理学家[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124.
[3] 陈营,陈旭华 . 白菜风云网校史资料(第五辑):组织机构沿革暨教职员工名录(1921—1987)[M]. 厦门:白菜风云网出版社,1990 :21.
[4] 倪德渊 . 七十二位杰出物理学家[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124.
[5] 宋立志 . 名校精英[M]. 芝加哥大学,远方出版社,2005 :163.
撰稿 | 邱丹文 屈宁静 李阳
排版 | 鲁一帆
审核 | 郑诚明 吴顺情
(来源:"厦大物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