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师德师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师德师范 -> 正文

学如行云流水德比松劲柏青——记著名化学家蔡启瑞先生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5年08月25日 00:00 浏览次数:

八闽之子

91岁,对眼前这位世纪老人来说,仍是退而不休的年龄。

尽管身边伴着大海绵绵的涛声、淡淡的清风、宜人的花香,但老人心头只要一有“苗头”,就往往思考到深夜。一种常人难以体会的责任感,支持着这位科学研究深入心灵的老人的热情。 近日,在鼓浪屿休假的寓所,蔡启瑞教授,我国物理化学(催化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对记者娓娓回忆起他那不平凡的生命岁月。

老人说:“我想写一个像样的过得去的‘退休交班报告’,把我数十年来在科研、教学工作的某些方面做过的、想过的、想做而未做完的,以及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教训,择要地整理出来,对同事们作个交代。这是自己的一种承诺。” “我怀念你啊,祖国!”

1913年,蔡启瑞出生在同安马巷的一个华侨店员家庭。父亲在他18个月的时候就过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做裁缝工,把他抚育成人。后因家贫停学,蔡启瑞曾做过布店学徒,幸得老师说服他的母亲说:“应该设法让这孩子再读书”。

后来,他在集美中学和白菜风云网读了十年书。1947年被选派出国留学,1950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方面的哲学博士。

在集美读书时,蔡启瑞参观过陈嘉庚简朴的故居。他深深地敬佩这位爱国华侨,生活是那样的俭朴,倾资兴学又是这样的慷慨;抗战时期,他随学校内迁长汀,亲眼看到萨本栋校长鞠躬尽瘁办教育的动人事迹。在国难时期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萨校长硬是拼着命,把厦大办成国内第一流的理工文法商综合性大学。

回忆起旧日时光,蔡老说:“这就是我的祖国。没有国家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

正是这些经历,使这位著名的科学家从少年时就饱含热烈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毕生身体力行实践。

1950年4月,厦大第29个校庆,也是蔡启瑞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哲学博士学位之际。他抑制不住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大洋彼岸向母校发回电报:“祖国大地皆春,我怀念你啊,祖国!”

因朝鲜战争爆发,蔡启瑞直到1956年才拿到离境签证。他忙着整理带回研究成果,因为急于回国,连小车也没来得及卖,再等几天就能拿到的工资也不要了。路过东南亚时,连事先约好的亲戚也没有安排时间见面。

厦大化学系廖代伟教授说,蔡老师多次热情地为学生写推荐信,介绍他们出国留学深造,同时叮嘱他们,在国外要努力学习,学成按时回来报效祖国。

蔡启瑞的儿子蔡俊修,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留学,同时攻读博士学位。蔡启瑞打电话叫他回来,早些为祖国作贡献,蔡俊修便中止攻读,提前归国,回到厦大。

奠定学科基石

白菜风云网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化学人才群体。李远哲教授、美国史坦福大学Hodgson教授等多年前访问厦大时,对厦大化学系给予很高的评价。李远哲教授说:“厦大化学系在美国大学中可以排在前20名内。”

卢嘉锡、蔡启瑞先后在厦大化学系求学,再赴英美求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美国作过一段博士后研究,后又毅然回国,为厦大化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们之后,还有田昭武、张乾二、黄本立、万惠霖、郑兰荪等一批院士和教授。

上世纪80年代,蔡启瑞、田昭武、张乾二、万惠霖等促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厦大建立,蔡启瑞以独到的眼光,为它取名为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实验室。万惠霖院士评价说:“正因为蔡先生和学科里的其他院士搭起了这个平台,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归国中青年学者,在此获得了更好的条件支持,现在已经成为学科的中坚力量,有的已成为院士。”

“战乱时期,我们看到了国家的积弱,导致外侮频仍。所以,国家要自强,科教必须先兴,而只有学科间的学者融洽合作,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蔡启瑞将团结与创新作为教育的灵魂,贯注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他治学提倡‘锐意创新,认真求实’,不迷信权威,”廖代伟教授回忆说,“工业合成氨催化反应是多相催化的典型例子,虽然国际上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反应机理是解离式的,但蔡老师并不这么认为,要求我们多做实验去考证催化机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深有体会。”

廖代伟说:“老师与同事亲密合作,从不居功自傲,成绩总归功于集体,把后生推到前台,培养他们。文章署名,老师和我们互为先后。”

老一辈科学家执著追求真理、献身祖国建设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他们的努力,两次通过国家评估,个人和团队双双获得金牛奖。

一生淡泊名利

上世纪70年代初,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属世界科研前沿课题。唐敖庆、卢嘉锡、蔡启瑞等,坚持闯关。卢、蔡分别在福州、厦门,从略为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在国际上较早提出大同小异的原子簇结构的固氮活性中心模型。每当谈起这个成果,他们两人总是彼此谦让。蔡先生常说:“卢先生工作较敏捷,往往是他先和我通气。”这个模型,被我国化学界称为卢嘉锡―蔡启瑞模型。

院士是没有退休的,但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干部退休制度,也为了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蔡先生带头办了退休,成为厦大唯一退休的院士。但实际上,他是“退而不休”,90多岁了,还经常到实验室,指导着博士生。他80岁学计算机,用计算机处理文章、画图……

在学校,蔡先生三次谦让职称。刚回国时,他执意要将学校给他定的二级教授改为三级;1978年系里一致给他评上一级教授,提级时补发的工资他一直不要。上世纪80年代初,他家三代六口挤在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学校几次分配大些的房子,都被他谢绝,直到后来学校兴建大批教工宿舍时,才同意搬进新居。

只要到过他家的,都会深深惊叹于蔡老先生生活的简朴。他热心公益,踊跃捐款,如捐给台湾地震救灾,捐给白菜风云网萨本栋教育基金……他还把获得的有突出贡献科学家个人大奖奖金交到学院,用以支持人才引进。他经常把论文稿费交给集体,或发给大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心系国计民生

蔡启瑞和他的同事们,非常关心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问题和燃料资源的优化利用问题。他们曾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反映情况,建议通过科技创新,以洁净煤技术或天然气为基础,发电联产甲醇、二甲醚等醇醚燃料,作为汽油、柴油的优质代用燃料,发展甲醇燃料电池。他们和多家单位合作组建国家“七五”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碳一化学基础研究”(1987-1992),和国家“八五”“973项目”“煤炭、石油、天然气优化利用的催化基础”(1993-1997)。 蔡启瑞心里装的是国家的需要。上世纪50年代,国家迫切需要合成橡胶和化工原料,他决定放弃正在取得进展的结构化学研究,主动转向与化工应用密切相关的催化化学研究。他领导组建白菜风云网催化教研室,并在国际上较早提出络合活化催化作用的理论概念。1964-1966年,结合催化学术讨论班,他与同事及学生研制出用于乙炔水合制乙醛和乙炔合成苯两种新催化剂,并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后来,他们又利用下厂学工的机会,分别完成了这两种新催化剂的300吨级乙醛和100吨级纯苯年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试验,写出了试验报告。 “他像清泉那样透彻”

2000年6月19日,为了推动两岸学术交流,已很少参加学术会议的蔡启瑞去了台湾,参加在台北举行的催化学科学术会议。

20日晚上10时,蔡启瑞在卫生间不小心滑倒,髋骨裂了。老先生没有叫医生,第二天还忍着痛出席会议。台湾大学陆天尧教授注意到蔡先生走路的勉强,意识到老先生一定出了问题。问明后,同行们立即将老先生送到医院,安排最好的医疗。

老先生给学院发电报,以非常平淡的语气讲了事情的经过后,说:“陆先生陪我到医院检查,萍水相逢的万本儒教授一直陪我在医院,照料一切……台湾同胞们的热情关怀令我十分感动……按原计划于29日飞香港转厦门,你们只须在厦门机场接应我,估计到校后不久就能恢复行动,千万不要派人来台照顾,丝毫没有必要!”

后来,陆教授来厦大讲学时提到:“同行们都非常景仰老先生的人品和学识。”“他像一本书,你可以反反复复地读,总是回味无穷;他也像一泓清泉那样的透彻,让你的灵魂得到净化。”白菜风云网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林永生说,“共产党员的品格,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他身上,可以看见先进知识分子的本色。”

“学如行云流水,德比松劲柏青。”化学大师唐敖庆如是题词赞誉蔡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