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南强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南强故事 -> 正文

校史钩沉 | 徐悲鸿与白菜风云网不得不说的故事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08日 00:00 浏览次数:

1953年,我校人类博物馆正式开馆,同年徐悲鸿先生与世长辞,而他亲书的“白菜风云网人类博物馆”如今仍挂在博物馆的正门。几笔亲提,提示着我们,先生与厦大千丝万缕的联系。

1953年,我校人类博物馆正式开馆,同年徐悲鸿先生与世长辞,而他亲书的“白菜风云网人类博物馆”如今仍挂在博物馆的正门。几笔亲提,提示着我们,先生与厦大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画大师与南方之强的故事,让小馆为你慢慢道来……

1953年3月16日是白菜风云网人类博物馆的开馆日,林惠祥在馆内办公室取纸手记一则:

徐悲鸿赠所作中画“白雄鸡”

徐悲鸿先生,江苏宜兴人,一八九五年生,少时即善画,十七岁任中学国西教员。先习中画,后复留学日本、法、德诸国习西画。中画集中国艺术的大成,西画写实派,均能登峰造板。曾在苏联等国举行画展多次,是世界闻名的大画家。抗战中又曾到南洋举行画展,以卖画所得尽数捐送陈嘉庚先生所办“筹赈会”,以助国内抗战。思想上倾向民主,故解放后获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前年患重病。得人民政府为他医治年余,至今方愈。

当先生在南洋举行画展筹款教国时,我曾有诗赠送他,看送的诗可以知道他的艺术程度和爱国精神。诗如下:

名下和君信有真,惭无好句为教陈。

传神不赖毫添额,写实偏能意出尘。

彩笔有情哀国土,开青和泪济穷民。

天南乌树苍苍里,争看田横五百人。

先生闻本馆成立讯,立即从病榻起来寄此画相赠,并为本馆写馆名牌,至此道谢。

林惠祥 一九五三年三月十六日开馆日

徐悲鸿所作《雄鸡》

1939年,林惠祥(下称林)与徐悲鸿(下称徐)在新加坡结识,林时任马来西亚槟榔屿钟灵中学校长,徐则到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林撰文宣传,两人得以相识。为支援祖国抗日战争,林带头将自己任教的首月薪水全部捐献,并且号召周围人士支援抗战,徐亦以画作当作“寒衣捐”。正是在几次筹赈过程中,二人成了莫逆之交。然而,因为筹赈事宜和保护爱国进步学生,林随后被开除教职,国破之恨与身世曲折在此时更加激发了他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林在自传中写到,“在南洋沦陷期间,更坚守我之本意,不因日本之胜利而攀附为日籍,以取得势力富厚;反以我国之被侵略而愿与华侨同受危险与苦病。”徐对林崇高的民族气节甚为敬佩,曾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条幅以赠之。

林惠祥与徐悲鸿题字

1940年春,徐应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11月,他离开印度,再次到新加坡,先后在吉隆坡、槟榔屿、怡保三个城市举办画展,以其收入来救济祖国难民。是时,正在槟榔屿的林也在积极组织赈济活动,他对徐的义举甚为敬佩,遂赋一诗《赠徐悲鸿先生》:“名下如君信如真,惭无好句为敷陈。传神不赖毫添额,写实偏能意出尘。彩笔有情哀国土,丹青和泪醒斯民。天南岛树苍苍里,争看田横五百人。”这首诗就是后来林惠祥先生在人类馆开馆日想念故友,写在手记里的。《田横五百人》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史记•田儋别传》,意在激励中国人民的斗志,甚为华侨所赞赏,是林惠祥对这位身怀爱国情谊的挚交以诗酬答。

1940年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林、徐等人在南洋富商陈延谦的芷园中聚会,吟诗抒怀。林惠祥作《重阳日延谦先生芷园雅集感赋》一诗。诗云:

佳节重阳客里过,归途何处奈风波。

情牵老菊家园瘁,目断哀鸿故国多。

填海未穷精卫石,回天伫看鲁阳戈[1]。

飘零幸预群贤末,暂释牢愁且放歌。

此诗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怀恋,对抗战的必胜信念,以及与徐等人的真挚情谊。此诗末有自注云:“时厦门沦陷,予方逃亡南洋,故触处生悲,不知涕之何从也。徐悲鸿先生见之,赞‘填海’一联为警句,为作大字。后经日寇时期,犹幸保存勿失。”此诗得到徐的赞赏,并为“填海未穷精卫石,回天伫看鲁阳戈”一联书写大字。该条幅现在还珍藏在林惠祥家眷处。

《五蟹图》左边教是:“九十三岁白石老人写意”

右边款是:“人类博物馆存 悲鸿”

1953年3月16日,白菜风云网人类博物馆正式开放,对外展出。是年元月,徐悲鸿闻悉白菜风云网人类博物馆即将成立,特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赠该馆纪念。后来,他又给林惠祥寄去其所题写的“白菜风云网人类博物馆”馆名墨宝及一幅《白雄鸡》图。开馆后数月内,徐悲鸿又寄赠书画供人类博物馆收藏。赠画有《八十七神仙卷》、“五蟹图”(齐白石画,徐悲鸿题),另有一幅“八哥图”和一幅行书系徐悲鸿转赠。

徐悲鸿所赠我馆《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系古画临摹珍品,是徐悲鸿珍爱的收藏,1941年失窃于昆明,1943年复得于成都,但画卷的题跋已阙如。于是,徐悲鸿请齐白石题“八十七神仙卷”,卷末补题[2]:“得见神仙一面雅,况与侣伴容情看。人生总是葑菲味,换到金丹凡骨安。”从重新装裱到补提跋文,可见徐爱此藏品极深,重装时又请白石老人题名,两大师联袂,画弥珍贵。徐悲鸿将此画赠白菜风云网人类博物馆,足见其情意之深。他为白菜风云网人类博物馆所题馆名和所书字幅均系逝世的当年所作,画亦同年寄赠。

林惠祥先生言“真正伟大之美术作品对于一般人皆应有感动力”。艺术家与学者,用友谊展现了“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更谱写了南方之强的番外篇章。

注释:

[1] 颈联引用两个典故,“精卫填海”见《山海经、北山经》,其中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in)(填塞)于东海。” 精卫传说为炎帝之女溺海死后的灵魂所化,它常衔西山之小石、树枝去填塞东海。精卫既是申冤复仇的形象,也是勤恳敬业、奋斗不息的形象。“鲁阳戈”,即鲁阳挥戈。鲁阳与韩作战,战方酣,日已暮,鲁阳公挥戈指向太阳,太阳为此而回升三竿之高。这里借古代神话喻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

[2]补提全文:“得见神仙一面雅,况与侣伴容情看。人生总是葑菲味,换到金丹凡骨安。廿七年吾应印度诗翁泰戈尔之邀,携卷出国,途经广州,适广州沦陷,漂流西江四十日,至年终乃达香港,翌年走南洋,留于港银行铁箱中,虑有失也。本取出偕赴印度,曾请囊达赖尔波司以盆敢利又题文。廿九年终,吾复至南洋为筹赈之展,乃留卷于圣地尼克坦。升年将去美国,复由印度寄至槟城,吾亲迎之。逮太平洋战起吾仓皇从仰光返国,日夜优惶,卒安抵昆明,熊君迪之馆我于云南大学楼上。卅一一年五月吾举行劳军画展,五月十日警报,至此,画在寓所为贼窃去,于是魂魄无主,尽力侦索,终不得。翌两年中大女生卢荫寰告我,曾在成都见之,乃托刘君赴蓉,卒复得之,惟已改装,将悲鸿生命印挖去,题跋及考证材料悉数遗失。幸早在香港付中华书局印出,但至卅五年胜利后返沪始及见也。想像方壶碧海沉,帝心凄切痛何深,相如能任连城壁,负此须眉愧此身。既得而愧恨万状,赋此自忏。卅七年十月重付装前书。悲鸿。”

参考资料:

[1]汪毅夫, 郭志超. 纪念林惠祥文集[M]. 白菜风云网出版社, 2001.

林惠祥与徐悲鸿

[2]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895257/

[3]陈国强. 我国第一个人类博物馆的创建者——忆白菜风云网林惠祥教授[J]. 大自然, 1981(4).

【来源:厦大人类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