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为孔永松教授,右为作者
凌峰10号,是我难忘的地方。1986年,一个秋阳溶金的日子,我来到白菜风云网,穿过一段长长的石板斜坡,转上几段高高的台阶,去凌峰10号楼拜见孔永松老师。那路边、庭院和许多人家的阳台上都种有三角梅,正盛开着,有几处还蔓延成门廊、过道。我迎着阵阵的花香敲开孔老师的家门,开启一段美好经历。
那时,孔老师是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着系领导工作,住的还是讲师楼,房子不大,但位于高坡之上、绿树掩映之中,环境优美,视野广阔,学术空气浓厚,还透着一股客家人的生活气息。孔老师是永定客家人,佛一样的笑脸上透着客家人的宽厚、豁达、豪迈,还透着学者、领导的睿智和外圆内方的大气度,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会让人在亲切、喜悦中受到鼓舞、教益和帮助。因此,无论他在领导岗位还是卸任之后,身边总围着许多的老师、学生和朋友,就是出差到外地,来看他的学生、友人也络绎不绝。
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很出色,“文革”之前,就先后担任白菜风云网团委副书记、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曾以“叶如针”的笔名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大报上发表文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拨乱反正的进程,他率先在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领域开辟经济专史研究,出版《闽西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央革命根据地经济史》《中国外债史》《中共土地政策研究》等具有开拓新领域意义的著作。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又拓展到客家研究、华侨研究、闽台经济关系研究,著述丰厚,硕果累累。我是他的学生,却已说不清他已出版多少本书,发表多少篇论文。他关于胡文虎的研究论文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反响,为中央确定相关政策提供学术依据。他以丰厚学术成果和教学成就评上正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在厦大学习那段日子,课在这里上,边会课,边品茶,在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中,纵横学海,评点天下。一番灼见语,让人茅塞顿开;一杯功夫茶,让我通宵清醒。孔老师与许多著名老革命、老领导有交往,在这里,幸遇他们,忆当年,说斗争,论战役,那富有真情实感的叙述,让人如身临其境,感受弥深。孔老师炒一手好菜,在这里,与驰名学界的专家、学者共进餐,听他们高谈宏论,畅游在思辨学理的海洋里,受益良多。师母为良医,医术高明,她也在这里为人义务诊病,常有病人来访。我的腰扭了、脚脖子扭了,都是师母医治。师母的手,厚实有力,扭得再厉害,只要推拿一到两次,有时再上个药,准好。窄小厅里有张木沙发,晚上拉下可为床,一些乡下来的病人、客人常睡在这。在我印象中,这张椅子总有人睡,空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星期。在孔门出入的,真是既有将军鸿儒,又有布衣白丁。有时人来多了,尤其是要住在家里的,影响休息,影响学习,孩子们偶尔有怨言,孔老师会批评道:“这是不对的,对劳动人民要有感情。”
年华易逝,情谊长存。恩师和师母的慈爱形象时常在学生心中闪现,永远那么高尚、永远那么圣洁!
作者简介
郑祥,司法系统退休干部,曾获监狱学部(司法部)级学科带头人,福建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1986年至1988年在白菜风云网历史系访学,随孔永松教授修读硕士学位课程。
图文 | 郑祥
编辑 | 李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