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我的任命不是政治任命

  • 2009年06月09日
  • 校友动态
工人—求学—异国—回归。

  工人—求学—异国—回归。48岁的李小加说,“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这样走过的。”

  不过,如他般行至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职位的,此前还没有一个。

  6月3日,摩根大通官方证实,李小加卸任中国区主席职务,并将出任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下称港交所)首席执行官。同日,港交所也宣布,委任李小加接替周文耀出任集团行政总裁兼董事会当然成员,由2010年1月16日起生效。周文耀将于2010年1月15日退任。为确保工作交接顺利,李小加将于今年10月16日履新。

  6月4日,在即将结束15年投资银行家生涯之际,李小加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经济观察报:您是如何获得香港交易所首席执行官这个职位的,这中间的过程可以介绍吗?您为什么会接受这个职位?

  李小加:其实金融本身就是中介业务,那么在中介业务中,证券交易所应该是最终所有市场参与者必须进入的平台,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更大、更高、更有潜能的平台。在这个新岗位上,我可能会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与监管,产生的影响可能稍微远一点。我以前在投资银行做了很多年,这些年的积累为下一步的工作做了准备。同时这样一个很大的平台,可能也是人生的另外一种砺练吧!在我这个年龄上,你能够做的事情,应该是本身具备挑战性,对个人实力的挑战以及为时代能够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我可以超越一些简单的、其他的方面,比如薪酬等因素。

  港交所是香港上市公司,对于我的选择,公司有独立的董事会,董事会里有独立的董事组成招聘委员会,是社会招聘。所以说,我的任命不是政治任命,这是我自己的理解,这个职位里面所有的职责,对责任的描述、要求、薪酬,所有的东西都是公开披露在每年年报中的。

  经济观察报:不过您毕竟是以大陆背景去香港任此职位的第一人,您对港交所发展有什么想法?面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雄心,您不感到担忧吗?

  李小加:我现在还没上任,要到今年10月份才上任。因此现在也不想自命不凡的说有什么使命之类的话。只想赶快抓住时间,我跟摩根大通有一个交接工作,然后抓紧时间做好准备,因为毕竟我做香港交易所的总裁在现在看来还有一些短板,这些短板必须抓紧时间补充好,要是能在上任前补充好当然最好,但不能完全补充,还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对我来说,抓紧时间做好准备,争取能够顺利的全面展开工作,这是第一要务。我目前关心的就是能尽快加强对香港市场了解,在技术管理层面,特别是整体交易技术平台层面的认识更加深化,在上任之前尽量做好各方面准备,使自己的短板有所弥补,这样去上任才能更大发挥作用。

  香港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香港的金融中心是整个社会经过了上百年的不同环境、不同的竞争环境磨练出来的。所以它不断地会寻求竞争中的活力。当然在过去二三十年内,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当时的世界缺乏对中国的了解,但世界又想投资、又想了解中国,在这个过程中间,香港作为一个非常独特的中间地带,起到了窗口作用,今后肯定这个作用不会有变化的。也许新的竞争环境和格局会有变化,但我觉得香港会在这种自强不息的环境中只争朝夕、越来越好。我想无论怎样发展,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它作为法制社会、市场主导、充分竞争、高度商业化、人才高度集中,这些核心竞争优势不会是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能够改变的。这种综合竞争优势肯定是能够使它在变化里很快找到自己的定位。

  香港和上海之间,在我看来是方向一致的竞争。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的机会之大、之多,这既需要竞争,也充满友好的、互利的。这种竞争对谁都有好处,香港和上海的竞争不是零合的,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大家都是受益的。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评价自己的投资银行生涯?

  李小加:现在评价似乎为时过早。但我承认,作为非常特独的一代人,历史给了我们很多的信念,我们得到的远远多于我们所能够贡献的,我感觉得到祖国的强大。我们当时远走他乡是求学,故乡在大陆,求学在他乡。这个国家的空前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会,使我们这些人有多于其他人很多的机会,我们更要珍惜。

                           (本报见习记者方迎定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