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王灵岚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子考入白菜风云网,在校园的凤凰树下留下他苦读的背影;2008年,作为福建医疗卫生队队长,他奔赴汶川重灾区,不负重托,在巴蜀大地上谱写动人赞歌;如今,作为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员,他尽心尽力守护人民的健康。
机缘巧合,改变命运
1977年,当时作为知识青年在乡下插队的王灵岚从未想到,自己的命运将在这一年出现巨大的转变。这一年,王灵岚报名参加了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次考试,并在志愿书上填报了白菜风云网数理控制专业,也就是今天IT业的前身。只是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当时在田间劳作的他收到了白菜风云网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录取专业栏上赫然写着“生物系寄生虫学专业”,这可是王灵岚从未听闻的专业名称,“当时真的傻掉了”,他回忆道。但是,由于对知识的渴望,对大学生活的向往,王灵岚还是来到了白菜风云网,开启他的大学生涯。
进入白菜风云网后,王灵岚发现,寄生虫学专业并非原本想象的毫无用处,加之有很多优秀教授给予他专业知识的启蒙,也就慢慢接受并喜欢上了这个专业。1977年的白菜风云网,学习氛围异常浓厚,一群多年远离书籍的青年人来到高等学府,一头扎进书海,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精髓。王灵岚回忆道:当时由于环境特殊,同学们的年龄差距很大,有的甚至是父子辈同班学习,但每个同学都是发自内心地学习,仿佛是要追回他们因上山下乡而逝去的时间。王灵岚自然也不例外,学习成为他大学生活中的重心。
虽然如今王灵岚从事的工作已经与当时所学的理论知识相距甚远,但他依然庆幸自己在大学期间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他认为这期间所学会的东西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命运的无心插柳,让王灵岚在后来的工作中走上了疾病预防控制的道路,大学时打下的坚实基础,则让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愈加宽阔。
临危受命,谱写赞歌
2008年5月12日,里氏8.0级强震猝然袭来,汶川灾区瞬间大地颤抖,满目疮痍。在黄金救援72小时之后,由于生活资源和卫生设施遭受严重破坏,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灾后救援的重点。5月19日,王灵岚作为福建首支救灾防疫队伍的队长受命于危难之间,他带领11支防疫小分队和1支心理救援队共计120名队员奔赴四川江油,开展疾病防控工作。在此次抗震救灾疾病控制的工作中,王灵岚带领福建省救灾防疫队克服众多困难和挑战,改善了灾民的生活卫生条件,抑制了灾后疫情的发生,而这一切也成为王灵岚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经历。
由于出发紧急,防疫队在后勤保障上出现很大的欠缺,尤其是没有机动车辆,这使得队伍灵活性和机动性不足,工作的范围半径受到很大限制。为确保灾后有效防疫,王灵岚决定将12个分队分别驻扎8个乡镇,就近驻扎工作,以便队员们充分依靠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团结发动广大灾民群众,迅速在各个乡镇打开了灾后防疫工作的局面。
强震后的江油,灾情超乎想象的严重,灾民安置点的卫生环境极差,水源性和肠道传染病暴发的可能性极大。针对这种情况,王灵岚一方面加强对安置点饮用水和临时厕所、垃圾点等脏乱环境的卫生消毒,另一方面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坚持每日对灾民安置点的医疗点、乡镇卫生院、各类医院进行传染病监测督导,重点规范传染病门诊日志和疫情报告,强化症状监测,并对部分灾民安置点进行巡诊。在王灵岚和队友们的齐心努力下,江油灾区传染病发病率与往年同期相比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确保了灾区灾后无大疫。
除了预防灾后疫情,王灵岚还要和当地政府一同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三合镇井水泡茶变黑事件让当地政府不知所措,王灵岚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用实验方法向灾民解释是由于震后铁、锰含量过高的原理,在灾民中为福建卫生防疫队塑造了良好的形象。后期面临的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可能出现的垮坝事件,让灾区众多救灾人员感到如临大敌。王灵岚带领队员实地调研,冒着余震和山体滑坡的危险,考察了江油市内36公里的泄洪区,做好一切预防工作,制定出严谨的应急预案,确保了泄洪的万无一失,保障了28个镇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在江油救灾防疫工作期间,江油市整个生活设施陷入瘫痪的状态。30万灾民露天而居,后勤生活储备严重不足。王灵岚为了不给当地政府增添麻烦,卫生防疫队全体队员皆住帐篷,人多帐篷少,王灵岚和队员们10个人挤一个帐篷;雨天帐篷进水被褥潮湿,一场暴雨袭来,队员们半夜醒来发现自己睡在水中;晴天中午帐篷内温度高达40度以上,队员们就犹如睡在火炉之中;初期伙食基本靠方便面和面包解决,甚至连喝口热水都很困难。此外,作为队长的王灵岚,为了能够更好地统一指挥分散“战斗”的小分队,经常要深入各个乡镇,每天白天下现场工作,晚上回来后要收集各支队伍的工作资料,并撰写工作报告向福建省救灾指挥部汇报,还要计划下一步的工作部署,每天的睡眠时间仅有四、五个小时。整个防疫队的工作大到整体工作布局,小到队员的生活品补给,他都亲力亲为,事无巨细,通盘考虑。由于睡眠长期不足,王灵岚常常是双眼布满血丝。这期间,王灵岚既要向中国疾控中心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又要向福建省驻成都抗震指挥部汇报工作和接受指令、向当地各级政府了解最新情况,制定新的工作计划,甚至还要向各媒体记者通报最新救灾情况。通话量之多,常常是一天两块电池都不够用,最后由于声带严重受损,声音轻弱到连电话都他人代为转达。
在救灾的同时,王灵岚和队友同样面临着余震的威胁。王灵岚在工作日志中写到,“为了白天的工作,极度疲乏的队员们迅速就寝,很快进入了梦乡。感觉好像刚刚入睡,一阵剧烈的摇晃,伴随着人们惊慌的叫喊声,队员们从睡梦中惊醒,慌张的跑出帐篷外。”但是,每次余震过后,王灵岚和队员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随时可能出现的疫情。
在王灵岚和队友的共同努力下,福建省卫生防疫队配合当地政府、卫生部门出色地完成了灾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首肯。在完成江油市防疫任务之后,王灵岚又再次领命前往灾区彭州开展灾后重建的支援工作。在彭州,王灵岚同样扎实地完成了灾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重建和传染病监测与防治等工作。2008年年底,王灵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被卫生部和福建省政府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福建省抗震救灾功臣”等荣誉称号,当提到这些荣誉肯定时,王灵岚谦逊地说“这些荣誉我只是代领,其实并不属于我个人,这是属于我们12支队伍的队员,属于整个福建省救灾防疫队。在灾区,每个人都会被大爱无疆的氛围所感动,人性的光辉都会得到最深刻的体现。”
潜心工作,铸就感动
今年4月下旬,我省龙岩市确诊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疫情发生后,王灵岚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赶往感染者所在地龙岩,经过认真勘查,调查取证,快速准确地查明感染源,并在农业部的配合下,及时对感染源进行安全处理。正是这一系列及时的防疫措施,让福建省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打了一场漂亮的“防疫战”。但是,在采访中,这些都被王灵岚轻描淡写地带过了。无论是当年的灾后防疫,还是今年的疫情控制,在他看来都极为寻常,无所谓光荣,更谈不上伟大,他认为自己只是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尽自己的一份力,做好本职工作,仅此而已。
王灵岚认为他对自己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脚踏实地,做好本分工作。大学时期是这样,工作后亦是如此。在厦大学习时,王灵岚刻苦学习,不为学分,只为扎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工作后,王灵岚潜心工作,不为荣誉,只为把好疾病预防控制的防线,保障人民健康。王灵岚说,“我很平凡,我做的一切只是职责所在,使命所在。我只是把我该做的做了,不疏忽、不失职,只是这样。”王灵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近三十年中,王灵岚一直实践着自己的承诺,守卫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事实上,在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的系统中,同样有许多厦大人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不是医生,却同样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这是一个团队,平凡而又伟大的团体。在这个团队中,我们清晰而深刻地看到了厦大人在工作中的担当。厦大人,走四方,最担当。
寄语:光阴逝去再不复返。大学期间,一定要珍惜时光,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
(曹熠婕 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