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有:不断跨界的挑战人生

  • 2020年06月08日
  • 作者:
  • 浏览次数:
陈东有,白菜风云网1994级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校友,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菜风云网史学博士、南昌大学教授、海洋社会经济史学者、《金瓶梅》研究学者、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东有论见”主播……一个人若能达成其中一项成就已实属不易,但在陈东有校友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同身份的融合,看到了很多次跨界挑战。不断跨界,他活出了不一样的高密度人生。



从文学跨到史学:拓展多学科研究视角

在来白菜风云网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之前,陈东有致力于研究明清小说文学,尤其是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的《金瓶梅》。在对《金瓶梅》的深入研究中,他发现这部经典著作除了具有文学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史研究价值,如《金瓶梅》与京杭大运河经济文化的关系、《金瓶梅》与当时经济社会的关系等。但在当时,学界普遍从文学角度研究《金瓶梅》,几乎没有人从经济史角度展开调研。陈东有看到了研究领域的空白,尝试发表了几篇关于《金瓶梅》中经济文化的研究文章,在学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但他深知自己是文学史出身,对经济史研究较少,对经济与文学的关系等研究问题只是略懂皮毛,而这些正是研究《金瓶梅》经济问题的重点。于是他开始自己钻研,研究明清经济史,尝试从文学史向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的跨越。

当时,白菜风云网在明清社会经济史领域的研究水平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声誉,特别是首创研究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杨国桢教授,主张从多角度对明清时期海洋社会经济史展开调研,并希望招收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学子组建研究团队。各种机缘巧合下,陈东有考取了白菜风云网历史系博士生,拜杨国桢教授为师,如愿以偿跟随杨国桢教授一起研究明清时期海洋社会经济史,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填补传统史学研究在海洋经济史领域内的空白,以期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

陈东有在查阅文献资料

关于白菜风云网,陈东有印象最深的就是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图书馆藏书众多,老师们在指导读书、教导研究上也很有方法。他开玩笑说道:“白菜风云网风景很美,很浪漫,很适合生活,也很适合谈恋爱,但当时我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成家,所以就把时间都花在看书上了。”陈东有鼓励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充分利用白菜风云网的学习平台,多读书,读好书,储备知识、扩大视野,从而成就梦想。

在白菜风云网求学期间,陈东有不仅阅读了大量明清社会经济史料,更广泛涉猎了很多不被重视的明清海洋经济史资料,这些素材拓宽了他的知识结构,丰富了其知识积累。陈东有表示,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史学研究,都需要融会贯通、相互借鉴。“在《金瓶梅》研究中,我把西门庆看作一个商人,把他生活的环境看作一个市场、一个社会,先研究他的经济行为,再看他官场上、家庭上的行为,这样就与原先的研究截然不同。”回首过往,厦大跨领域学习科研的经历,不仅使得他的研究视野不断拓展,也让他看问题的广度得以扩大,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加深,对其日后的学术研究、从政决策都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杨国桢教授(左起第六)与学生们合影,左起第四为陈东有


从学者跨界政坛:坚守做学者型官员

1997年夏天,在获得博士学位后,陈东有回到南昌大学继续任教,将所学到的“文学+史学”知识投入到日常教学和文史研究。他认为,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首要品质就是保持对学术的执著,希望能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

因组织需要,2002年冬,陈东有被任命为学校的党委副书记;不到一年,他又上调江西省委出任宣传部副部长,后又担任常务副部长。从学术研究跨界政坛新人,可谓困难重重,尤其是对于已经50多岁的陈东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说实话,我当时并不愿意从政。”他表示,政务工作难免会挤占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

陈东有在人大常委会分组讨论时发言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陈东有逐渐适应了新的岗位、新的角色。当好一名学者、当好一名官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陈东有却跨界融合,成为一名令人称道的“学者型官员”。他曾说过,“一个官员,具有学者的品质,是一件好事,但不是件易事。”官员型学者,往往会带有官僚气息,这是不可取的;而学者型官员却是一件好事,因为一个学者身上通常会有细致真诚、实事求是、待人谦和的学术风格。但如何把这种风格融入从政过程,将学术研究中的广阔视野运用在从政决策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尽管很难,但陈东有坚持当官员就要踏踏实实干实务,为人民办好每一件实事;当老师就要认认真真做研究,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无论是宣传工作还是自身建设,他都保留学者风范,努力做到“实干兴邦”,多“接地气”,把工作当成学问来做,认真扎实,刻苦专一。此外,即使公务繁忙,陈东有也不忘自己的学术初心,坚持每天读书学习,坚持回到学校上课,坚持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术研究。“从政久了心难免容易浮躁,做研究能让心静下来、沉下来。”陈东有道出了背后的理由。

身为一名跨界的教师、学者和官员,陈东有表示自己还是“好为人师”,最喜欢的还是教师的角色。他坦言,“每次到课堂上与同学们接触,都感觉到自己身上有一种青春的力量。”每一次认真准备后,来到课堂上课,与同学们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也有所反应,愿意一起交流观点甚至争辩,这对陈东有来说是一件特别开心、快乐的事情。

 

退休后跨界主播:不忘服务民生初心

2016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陈东有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本应是颐养天年、好好休息的时间,他却又一次选择了迎接新的跨界挑战。

那时候,江西省电视台打算推出一档民生时政评论节目,邀请陈东有担任评论主播,结合他多年来从事学术研究以及宣传部门工作的经历,对民生时政进行评述。对于这份邀约,一开始陈东有并不愿意,因为民生时政评论不好讲,讲不好还会出问题。但在电视台的多次劝说下,陈东有对于这档节目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于是在请示了有关领导并获得支持后,由其担任主播的民生时政评论节目《东有论见》正式开播。

节目现场

每周两期节目,每期节目十分钟,虽然在荧屏上的时间并不长,但背后陈东有需要付出的努力却并不少。他需要事先进行大量的准备,查找多方面资料,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进行独立审慎的思考。因为是第一次担任主播角色,陈东有也需要向主持人不断学习,掌握电视主播的技巧,尽快实现评论主播的身份跨界转变。

“亲民”是《东有论见》节目最大的特点,也是陈东有给记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即使是著名学者,也担任过政府要员,但陈东有并不摆架子,在采访过程中,“谢谢”“不麻烦”“你看这样说行不行”“有需要尽管提”这些话经常从他嘴里说出。“众说纷纭,东有论见。”他给自己的节目定下了很多规矩:“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人情、世情、百姓情,情情可论。”“关注社会舆情,参与民生舆论。”“为老百姓说话,说老百姓的话。”

而早在2010年,陈东有就曾撰文谈他的三位老朋友:“板车师傅、钥匙师傅、理发师傅”。他们都是在陈东有宿舍附近活动的普通市民,也是他的好朋友。陈东有经常和他们聊天,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房价交通政治等等。从这些闲聊之中,他听到许多工作范围内听不到的消息,了解到最真实的民生情况,这些宝贵的信息,也是最基本的国情。陈东有曾表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百姓当中也有高人,要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由于陈东有看问题、抓问题比较准,节目上讨论的是人民群众关心、希望了解、希望明白的问题,涉及到的是百姓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问题,涉及到的是大家对当前时政看法的民生问题,因此《东有论见》节目开播后,广受好评。后来,为了更好地服务民生,陈东有将《东有论见》节目内容集结出版,同样受到了民众好评。时任江西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游道勤先生形容此书为“一部对民生时政、社会热点进行评论的书,一部讨论人情世情百姓情的书,一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书,一部充盈着作者责任担当、百姓情怀的书,一部体现作者深刻洞察世情、臧否现实的书”。此后,陈东有继续将节目内容集结成书出版,一共出版了3本《东有论见》。

谈到跨界主播做时评节目的初衷,陈东有表示,自己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又在宣传部门工作了十年,看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都不一样,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与看法。“希望通过电视这样的大众传媒,同观众一道面对现实,给观众们影响”,在他看来,通过这档节目,一方面能够帮助民众对杂乱的信息有一个清晰的辨识,向民众解释政府的政策措施,引导民众思考,提高民众分析问题、认知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真真正正反映民众的关注,让政府部门了解民生问题,了解最真实的民情。正是怀着这样一颗服务民生、启迪民智的初心,陈东有与节目团队一起努力,让《东有论见》节目成为一档街头巷尾热议的好节目,他再一次完成了出色的跨界转型。


“视野”是陈东有接受采访的过程中频频提到的关键词。无论是从文学到史学的跨界,还是从学者到官员、主播的跨界,给陈东有带来的不仅是身份的plus和挑战的plus,更多的是视野的plus。一个人唯有敢于不断跨界,不断尝试,不断融合,视野才能更开阔,思考问题的角度、广度、深度才能不断提升,人生的厚度才能增加。


【原音回放】 在白菜风云网读书绝对是一个人难得的好机会,只有多读书才不会辜负“南方之强”的学生时光。

(文/学生记者 郑培宏 指导老师/周钧庭 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