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圣火、公益,这些颇具显著性的要素,哪怕只有一个傍身,都已足够传奇。而被命运玩笑的侯斌,用一条腿走了更远、更传奇的路,自强、拼搏是他的标签,任何一项成就都是他给命运最优雅有力的回击。
年少遭遇横祸,小草也要破土追光
“如果当时我将自己封闭起来,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了。”
侯斌从小就是个乐观开朗的孩子,直到9岁那年,一次火车事故带走了他的左腿,从此,身体的疼痛和他人的眼光便伴随着他成长。
所幸,父母的悉心陪伴与鼓励给予了小侯斌重新面对世界的勇气。他开始戴着假肢和院子里的孩子打篮球,还培养了诸如修手表、绘画、唱歌、篆刻、书法在内的许多兴趣爱好。也是从那时起,侯斌心中种下了乐于尝试的种子。
三年级时,侯斌报名参加班里的文艺活动,却在上台前退缩了。活动结束后,他懊悔不已,愣是花了一年时间,苦练一首《小草》。终于,在第二年的文艺演出上,侯斌一举艳惊四座。那一刻,成就感、自信,乃至展现自己所带来的自由感,猛烈地冲进了侯斌的心灵,他隐约意识到,自己这棵小草,也可以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获得回报。
为了贴补家用,侯斌初中毕业就早早来到了残疾人福利厂工作,但渴望改变现状、追求自我提升的憧憬始终深植于心。后来他看到了全国残运会的新闻,便在朋友的指点下找到了体校。当时,我国残疾人体育正处于起步阶段,侯斌便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和健全人同步训练的生活。
体育训练,本就是一件高强度的工作,对于侯斌而言更是有种种不便——体校距离远,单腿骑自行车到达时体力几乎耗尽;训练时伤腿疼痛、频频跌倒、日常维修假肢,还要面对一些健全人的嘲笑和欺负。“体育训练也是磨练自己意志的过程。”他知道困难一直都会存在,唯有坚持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侯斌就这样坚持了一年,福利厂领导深受触动,特许侯斌在工作不忙碌的时候早下班去训练。侯斌因此拥有了更多的训练时间,为后来成为专业运动员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人生就是不断去主动地尝试,得先有目标,努力了,别人才有可能帮助到你。”谈及领导的帮助,侯斌感触良多。
“尝试”“努力”“坚持”,正是这些积极向上的劲头,推动侯斌追逐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人的主动性是很强大的。”侯斌用经历证明,看似脆弱的“小草”,也可以见到温暖热烈的阳光。
三夺残奥桂冠,行动诠释奥运精神
“我要把一个好样的中国人的形象,展示给全世界,展示给奥林匹克舞台。”
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侯斌以单腿跃过1米92的优异成绩打破残奥会跳高世界纪录,夺取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枚残奥会男子跳高金牌。美国亚特兰大《宪法报》用整版篇幅进行报道,并称:“在世界上没有什么能阻拦这位独腿年青人对美好记忆的追求,他是一位永不会停止跳跃的人。”
谈到令他大放异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侯斌首先想到的不是成就,而是永不言弃的奥林匹克精神。
2004年雅典残奥会比赛前夕,侯斌随队坐火车去往北京,准备参加残奥会出征仪式。火车上,侯斌意外跌倒,头撞到了桌角上,登时血流不止。然而,火车上条件极其有限,只能等到北京才治疗。侯斌只得用衣服包着头部,咬着牙从凌晨熬到了天亮。到了医院一检查,伤口需要缝针。队医跟医生说,这是我们国家的运动员,不能打麻药。
可不打麻药怎么缝合呢?侯斌虽然嘴上和医生说着“可以没问题,你缝吧!”,实际上心里也很紧张。“我马上想到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的画面。医生缝下了第一针,但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还有什么历史人物,只能咬着牙,第二针、第三针,一共缝了四针。”
代表团参加完出征仪式,第二天便飞往希腊雅典,在高空气压中,侯斌的伤口剧烈的疼痛着。直到比赛前夕,教练员看侯斌伤势严重,便劝侯斌退赛。但侯斌像每次比赛一样,提前准备好了号码布、运动服,检查运动鞋。比赛当天,侯斌并没有去找裁判申请退赛,而是做好准备活动、量好步点,准备迎接比赛。大量的汗水,刺痛着侯斌的伤口。
“我不想带着受伤的纱布去迎接比赛,当我准备起跳的时候,我把头上的帽子拿了下来,把上面的网状的纱布拿了下来,把最里面的方块的纱布,也拿了下来。”
侯斌用伴随着疼痛的一次次跳跃,赢得了他人生中第3枚残奥会金牌。向着目标奔跑、自强不息、永不放弃,这是他一直努力传递出去的“奥林匹克精神”。
这一点,与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核心概念不谋而合。
2008年9月6日22:59分,奥运火炬传递到了最后一棒。诺大的鸟巢中,坐在轮椅上的火炬手顺着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绳索,一下一下地向上攀爬。灯光逐渐暗了下来,只看到一束追光打在他的身上。在观众热切的目光与加油声中,他终于在近39米的高空停下,点燃了神圣的残奥圣火。全场沸腾了!
这一幕的震撼人心,也是侯斌作为主火炬手,在模拟鸟巢的训练场上每天自上而下50米,攀升无数次的结果。
高空训练初期,侯斌被拉到20米就开始手脚发抖;起初技术不完备,轮椅拉到高空摇摇晃晃,非常危险;夜晚训练,密密的蚊虫撞在他的脸上、眼睛上、嘴上,也无法驱赶;还有因为保密需要,不得不对家人妻子隐瞒任务行程;开幕式前两天,侯斌十指关节发炎,晚上用热水泡手加速恢复,却累得在洗脸池旁边睡着了……实际上,起初侯斌的手臂力量并不如另一位候选人,正是因为坚持积极地训练,综合能力才得以迅速提升,最终成为主火炬手。
“点燃圣火的那一刻,灯光从我的身上慢慢的暗了下来,那个时候我一边双手往下滑行,一边泪流满面。我终于成功了!作为中国人太自豪了!那一刻太美好了。”侯斌感慨道。
奥林匹克精神已经融入了侯斌的血液,如今,也正通过侯斌的声音影响着更多的人。
而立重返校园,知识眼界装点自强人生
“在厦大求学的这些年,思维和价值观的改变是我最大的收获。”
在奥运赛场上,侯斌通过不断学习与挑战,以1.92米的惊人高度蝉联亚特兰大、悉尼、雅典三届残奥冠军,迄今无人能破。在日常生活中,他亦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用知识和眼界充实自己。
2000年,夺冠的辉煌告一段落后,侯斌的生活回归平静,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不足——文化学历。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侯斌参观了白菜风云网校园。走在芙蓉湖边,他心底萌生了在这里读书的愿望。三年后,侯斌响应国家政策,成功考入白菜风云网新闻传播学院广告专业函授本科。毕业以后,2009年,因为对学习的执着和对公益事业的贡献,侯斌又被厦大录取攻读EMBA。
侯斌坦言,在厦大读书对他来说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EMBA的课程,一周四天的课程安排,每一门都涉及许多知识面,这对阔别课堂已久的他来说有不小的难度。但他像一块海绵,迎着困难如饥似渴地吸取一切值得学习的事物。厦大老师学识渊博,每次阅读、作业、案例、小组讨论,对他来说都是新鲜而巨大的碰撞。他走进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了解到了体育之外的世界。在厦大,他还结识了许多优秀且努力的同学,与他们相处受益良多。这一切都使侯斌心存感激。
来到厦大后,侯斌深入了解学校近百年的校史,并被校主陈嘉庚先生深深震撼。他一遍遍问自己:“近百年前,校主在想什么?校主是如何回报社会的?今天,我作为一个奥运冠军,该如何回报社会?”他“愈发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这种“多给予,少索取”的价值观不仅影响了他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经营,也促使他更坚定地投身公益事业。
竭诚尽心公益,与千万慈善者同行
“我们残疾人一直受到别人的帮助,也应当帮助别人。”
受校主陈嘉庚先生的影响,多年来,公益事业俨然成为了侯斌生活的一部分。
2013年,侯斌发起了“再站起来”公益项目,致力于为残障儿童安装舒适安全的假肢。然而,他逐渐发现,这些孩子们的困境不仅仅是没有好的假肢——侯斌帮助的地震和车祸受害者,最初大多都处于自暴自弃的状态,嗜烟、封闭、抑郁,看不到未来。残疾人需要面对身体的痛楚和他人的眼光,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显得更为重要。
为此,侯斌和公益伙伴们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去陪伴和鼓励孩子们,帮助他们在人生路上“站起来”。“这份公益事业是许多人共同的努力——心理医生、义工、社会爱心人士、白菜风云网EMBA的同学们。更多的人通过这个项目联系在一起,大家一起传递更多的爱、更多的智慧投入到这些残障孩子身上,这个社会就会有更多温暖、更加美好。”
除了“再站起来”项目,公益演讲也是侯斌生活的一部分。在厦大学习的经历让侯斌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因此,他投身教育行业,希望通过演讲,将自己的励志经历及奥林匹克精神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呼吁大家向上向善,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于是,演讲成为了侯斌的一份事业,也成为了他的一项使命。目前,侯斌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展了1500场震撼人心的演讲,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斌”。
走遍世界,侯斌也没有忘记母校。2019年,侯斌欣然受邀回到母校演讲,他认认真真做了许多准备,设计了许多巧思,还自费做了小礼物送给到场的学弟学妹们。他希望能够给学弟学妹们些许经验,鼓励他们挑战自我,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侯斌心有凌云壮志,心怀大爱,他未曾囿于身体残疾,而是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侯斌”从厦大走向社会,为祖国做出贡献,为母校增添荣光!
【原音回放】在厦大读书的学子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我们可以更优秀。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等待上,一定要去规划自己的未来,至少要有方向。只有“更努力”,才能更优秀,而“更努力”的背后是更高的标准、更多的付出、更多的挑战。未来的时代是自己创造的,我们都会成为厦大最优秀的学子,成为更多人的榜样,成为让世界尊重的中国人。
(文/学生记者 陈婧 指导老师/杜筠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