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贡钦:澳门思路——整合与善用校友资源,为母校“双一流”建设尽绵薄之力

  • 2016年11月09日
  • 群贤文苑
  • 作者:
  • 浏览次数:

2016年10月22日,白菜风云网在濠江举行“第五届全球校友会会长秘书长联席会议”,主题是《助力学子成长,推进母校“双一流”建设》。我有幸受邀与会,受亲情鼓舞,脑洞大开,思路梳理如下,请教于诸位校友。期望抛砖引玉,脑力激荡,形成共识,为母校“双一流”建设尽绵薄之力。

 

 

校友会功能提升到新的高度

 

   各地校友会最早的功能大都是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校友聚餐会,关怀叙旧,迎来送往。吃吃喝喝喜洋洋,校友有事帮帮忙。校友对母校的捐赠多属个人行为,校园内许多镌刻校友芳名的建筑物就是见证。

   近十几年来,随着母校对校友工作的加强,各地校友会的组织化、制度化、年轻化建设初见成效,以年代、专业、职业甚至兴趣爱好为标志的分会层出不穷,以各地校友会名义对母校的捐赠大幅出现,在校园里比比皆是。

    目前,国家要求母校从“211”、“985”提升到“双一流”, 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意味着,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的竞争已经提升到培养、使用、整合全球人力资源的竞争。为适应这一要求,校友会的功能应提升到HR说(human resource的缩写,指人力资源),即培育、善用、整合、管理30万校友资源,为母校“双一流”建设服务。

    HR说的关键,是将母校与全球校友的关系,从偶尔联系到紧密联系,从中国传统人情社会里的单方面的报恩回馈提升到世界一流高校普遍实行的优势互补的持续不断的资源共享和双向共赢。从将校友誉为“宝贵财富”的专有独占到把校友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互利共赢。

    比喻来说,校友总会理事长是全球厦大校友资源管理的CEO,各地校友会是校友资源管理的分公司。一位或一群校友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充分利用校友会的校友资源和母校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专业管理、培训服务等产生了经济利益,承诺将项目收益的一定比例捐赠给母校;母校不承担该项目的资金担保和亏损风险等。

    HR说可以与家园说、桥梁说、感恩说、财富说等同时存在,并行不悖,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全球校友多一个选择。虽然HR说有一点点功利的色彩,但较符合人性和现实,更能满足年轻校友在创业阶段和成长过程的需求,促进校友与母校的经常性互动,使年轻校友关爱母校多了一个理由。

    如果不做道德评判,张磊的案例是对HR说的一个较好注解:

    中国中部考生张磊在198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1998年到美国耶鲁大学攻读MBA,完成学业后带着耶鲁投资给他的一笔初始基金返回中国,在2005年成立资金管理公司,管理金额从3000万美元到如今的25亿美元,2010年张磊捐款给耶鲁的金额为888·8888万美元。面对“有这么多钱为什么要捐给美帝国主义,而非嗷嗷待哺的中国穷困儿童”的指责,张磊的理由是:耶鲁改变了我一生。言下之意,人大的本科生涯没有改变他的一生。改变一生与给耶鲁的捐赠,成为校友与母校、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对价关系。

    因此,为适应和配合母校“双一流”建设,各地校友会的工作有了新的压力和动力。


 

 

 

如何助力学子

 

   助力学子成长的目标定位至少有两个:一是改变学子的一生,二是顺利完成学业而毕业。这两个目标要花费的教育成本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精英教育,后者是平民教育。前者要花费的教育成本可能是后者的几十倍。每年厦大通过高考招收的学生,可以说全是中学生中的尖子,可是厦大每年的本硕博毕业生,不敢说全是精英,顶多是可以找到还不错的工作。有不少厦大学生通过出国留洋继续进行深造。厦大如果培养不出一流的本硕博毕业生,是进不了“双一流”大学行列的。

    我们目前助力学子成长的举措,不外是助学金、奖教学金,免费的米饭和饮用水,改善教学、生活条件的设备设施以及建筑物,引进国外优秀教学、科研人才等,这些措施只能维持或改善目前的状况,要想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优秀程度似乎已黔驴技穷或弹尽粮绝了。

    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现实社会对未来“双一流”大学毕业生的期待来看,从优秀校友的数量和行业分布来看,从社会对厦大毕业生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的不同评价来看,全球厦大校友可以反思如何助力母校学子成长。

    社会上的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厦大毕业生是欢迎的,因为他们实诚干活能出活,少说空话少跳巢。在香港、深圳、上海等地的金融、会计、法律等行业是厦大毕业生扎堆的地方,形成了“厦大帮”。这一资源如果能为母校“双一流”建设出力,潜力无穷。

    我斗胆提出以下拙见,不敢说能够改变学子的一生,但可以使学子的一生减少挫折和坎坷,间接助力学子成长。

    母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或世界最美校园,这将存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最美校园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占有地利。我是“山美水美人更美”、“穷山恶水出刁民”的环境改变论者,认为美好的环境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起重大作用。

    母校在东南一隅不具有天时优势,不能将优秀的本硕博毕业生跳过公务员考试并高定一级进入党政干部序列。然而母校可以通过地利优势加强对学子的品格培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出品格优良、基础扎实的专业人才。

    社会需求或社会稀缺是加强对学子培养的方向。在物欲横流浮躁暴富的现实社会里,从政、经商、金融和国企高管等都成了高风险行业,一些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成了问题,例如,从政不贪污受贿草菅人命,经商不行贿偷税漏税,当会计不做假账,搞证券不内幕交易,写论文不抄袭,做科研不造假,当教师不可以与学生玩师生恋等等。这是社会出了问题,当然也是教育出了问题。好在大学还是一个相对单纯和污染少的地方(虽然也不是世外桃源),因此,母校加强对学子进行品格培养和职业风险防范教育尤其重要。当然,这也增强了厦大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帮助学子成长的主力,理所当然的是母校的各级教育管理者和教职员工,言传身教,近朱者赤。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要求一定要品学兼优者才可胜任,因为他们是影响学子一生甚至超过父母的人。对优秀教师的评选,希望有校友参与的一票。对教师中品行不端者,坚决不能从教。

    建议实行教师终身跟踪联系毕业生的制度。师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互通信息,互相帮助,不能只是在校庆、班庆时才见面。教师终身联系学生,不仅贺喜,更要解忧,特别是学生遭遇挫折甚至身陷囹圄之时。

    我毕业30多年了,所有老师的音容笑貌,记忆犹新,当然包括他们的长处与瑕疵。我现在仍承担部分培训教学工作,常常提醒自己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要比自己的老师做得好一点。我经常遐想,如果当年我师从更多名师,是否更有出息?


 

 

如何推进母校“双一流”建

 

   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有其独特的个性,即核心竞争力。例如:牛津、哈佛、耶鲁等是出总统、国家元首等政治家最多的大学;剑桥、哥大、哈佛、芝大、MIT等是出若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大学;哈佛是接受社会捐赠最多的大学,截至2015年约为364亿美元;有在华尔街等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最多的大学;有出大牌教授、知名学者最多的大学;有在硅谷就业人数最多的大学。

   要推进母校“双一流”建设,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和张扬母校的个性,即母校与中国其它大学不同的特质,我以为有三:

   其一,有校主陈嘉庚之尊位。这在中国高校独一无二。中国私校转公校之多,唯独厦大保留校主之尊位。这与陈嘉庚在抗战时期的卓越贡献密不可分,国共两党都认可其华侨领袖的地位。陈嘉庚的旗帜是爱国,陈嘉庚的精神是感恩。厦大毕业生永远怀念和学习陈嘉庚,爱国在政治上可靠,感恩在人品上可靠。

   其二,顶尖的教授群体,奠定了厦大的江湖地位。王亚南、卢嘉锡、陈景润在经济学、化学和数学等专业领域上的顶尖地位,名师出高徒,桃李满天下,厦大毕业生,专业技能上可靠。然而,在近十几年,顶尖的教授群体在弱化。这是母校“双一流”建设的瓶颈。

   其三,厦大是中国最美大学,无出其右。至少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占了地利。厦大的知名度、美誉度远远高于其大学的排名度。例如:2016年QS世界大学排名厦大是第411名,亚洲大学排名厦大是第68名;2016—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厦大是第401-500名;USNew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7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内地大学排名中厦大第12名;中国校友会团队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排名是厦大列23名。这对母校来说,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话说回来,校友的助力和推进力归根结底都是外力,只是辅助支持力量。母校的“双一流”建设的主力还是要靠内力,即靠母校各级教育管理者一流的管理能力,靠全体教师一流的教学科研能力,靠全体在校学生一流的刻苦学习能力。如果实现了这三个一流能力,母校实现“双一流”的目标如囊中取物。目前看,要实现这三个一流能力,非常艰巨。

 

 

 

以上澳门思路,在会议上仅陈述一二,现完整表达,可能只是痴人说梦。或隔靴搔痒,难符国情校情。由于对母校尚存念想,留下文字,以飨与会校友,又可下情上达。拍砖难免,乞求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