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四十年??厦大教育系文艺专业71级同学聚会随想

  • 2013年04月25日
  • 群贤文苑
  • 作者:雷呈祥(1971级教育系)
  • 浏览次数:

2013419,我们怀着游子回归的心情,迈进母校的大门。这一次进校与有生以来第一次进校的时距整整四十周年!四十年前离别,四十年后重逢,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油然而起。我们不禁在心里喊道:母校,我们回来了,您还认得我吗?

记得四十年前,我们背着行李从老校门走进厦大;而今,我们带一身风尘从新校门走进校园。校园里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面貌焕然一新,但母校的风格、风度、气质、气息,依然那样亲切可亲。你看,那条熟悉的林荫大道,还像原来那样敞开胸怀迎接我们;道路两旁的大树还象老朋友一样,向我们招手;“红卫六”改建成漂亮的公寓了,但原来宿舍前那块巨石,依然默默地注视着我们,似乎在说:哈,你们终于回来看我了!

有同学说:四十年前的相聚是一种缘分,四十年后的相逢是一种福分。只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和魂萦梦绕的期待,才能说出这样的至理名言,这也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四十年前,来自八闽各地的我们,因机缘巧合而齐聚厦大,在教育系文艺专业就学。琴声、歌声、舞蹈、画笔、书画,改写了我们的人生;老师辛勤的培育,校园良好的熏陶,塑造了我们的未来。今天重回校园的我们,有的年届六十,有的已年逾六十了。经过四十年的风风雨雨,经过四十年的磨炼打拼,辛苦耕耘,终有收获。在我们的同学中,有优秀中学教师、有高级教师、有教育管理者、有教育产业创业者、有企业家和公务员。他们都捧着一颗依然如故的赤子之心,象当年“第一次”走进校门那样向母校报到,向母校致敬,向老师致谢!

回想当年,我们进校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老师。他们就像家长一样,那么自然的接过我们的背包,深情的话语、平和的微笑,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消除了我们的紧张和不安。在课堂上、在舞台上、在操场上、在菜地里、在支农的稻田里,老师们循循善诱,引导我们、启发我们、帮助我们,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监护我们。他(她)们集慈母、严父、良师、益友于一身,让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在后来的岁月里,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我们常以老师为样榜,学习他们、比照他们、模仿他们,以求从中获取经验,启发灵感,解决问题,做好工作。

四月二十日下午,我们在厦大嘉庚广场的台阶上和九位老师合影。当我们望着前排老师的白发时,顿生感慨:他们的白发有相当部分是当初为我们操劳时就已生成。为了让我们完成学业,报效国家,消耗了他们许多的心血。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些学生是世上最笨的学生,但我们的老师是世上最好的老师。让我们用心诵读他们的名字:郑贤宗、温广益、穆纪千、郭子忠、薛学了、段双林、郑锡安、苏瑞庭、徐志德、陈懿德、陈秀贞、何佩贞、林事恒、郑松森、张茨曼、何德馨、林少玉。还有刘以光老师,他为我们毕业后的首次聚会,精心策划,亲力亲为,为我们毕业四十周年的聚会和此后的聚会首开先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功不可没。他们的心血早已渗透在我们的事业中,永不磨灭!

当然,在我们美好的记忆里,也曾留有一些困惑和哀怨。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从毕业至今四十年,我们的“校龄”不恰好是不惑之年吗?不惑是人生的大智慧。一切困惑和哀怨,均可因不惑而释然、淡然、泰然。感谢母校给了我们“不惑的校龄”,让我们拥有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智慧人生。

这次重聚校园,同学们一个个放飞心灵,尽情的说,尽情的笑,尽情享受重逢的欢乐;在学校主楼二十一层眺望整个校园的惊喜;在参观园博苑、大嶝岛和厦门“夏威夷”的喜悦;在大巴车上的游戏嬉笑;在自娱自乐文艺联欢会上的载歌载舞,尽情挥洒;在酒席上举杯相祝,笑声四起,喧闹一片。我们一个个像顽皮的孩子,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当年。这再次证明:我们同学之间没有年龄大小之分,没有财富多少之分,没有职务高低之分,没有身份优劣之分,这是真情意、真友谊。君子之交淡如水,同学之情重似金!

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待聚会总是漫长的,而聚会的时间总是超短暂的。依依惜别的时刻,同学们说的最多的是:感谢母校、感谢厦门的同学,尤其感谢杨永胜等同学,感谢他(她)们为这次聚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

毕业四十周年聚会已圆满谢幕,我们相约毕业五十周年再次相聚。

今天很美,明天一定更美!

桃李春风四十年,

枝繁叶茂花更妍。

携手共圆中国梦,

且看来年霞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