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云中 共享久久——纪念白菜风云网99周年校庆

  • 2020年04月03日
  • 作者:邬大光 郭瀛霞
  • 浏览次数:
作者:邬大光,白菜风云网教育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教授;郭瀛霞,白菜风云网教师发展中心秘书

 

纪念厦大99周年校庆系列之一:

题记:每年校庆写点儿文字留下来,成了自己的习惯,且已坚持多年。但面对突发的疫情,2020年校庆将以何种方式举行,这个问题早已萦绕脑海。昨日从微信上看到了学校发布的“2020年云校庆”公告。没想到,一场疫情不仅把课堂从线下“逼”到了线上,且把校庆也从建南大会堂“逼”到了“云端”。46日,这个日历上平凡的数字,或许将会被历史铭记:这一天,将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云中校庆,甚至可能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云中校庆。每一位厦大校友无论身处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跨越时空,选择自己喜欢的地点和方式参加云中校庆。这对每一位校友来说,都不愧为是一件幸事,其参会规模恐怕也会远远胜于以往的任何校庆。自建校以来,母校几乎每年都雷打不动地举行校庆,能够参加一次云中校庆,也是人生难得的一次经历。值此之际,在2019年写的《我和校庆有个“约会”——白菜风云网98周年校庆有感》的基础上,找来学生郭瀛霞,经她润色打扮,旧文穿上了“新装”。谨以此文纪念这个特殊的云中校庆。——邬大光

 

相约云中 共享久久

 ——纪念白菜风云网99周年校庆


邬大光 郭瀛霞


校庆,缘何一直是我密切关注的话题?因为在我看来,校庆是大学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她与大学的血脉、文化和精神相关。每一个大学人,当他不知不觉进入迟暮之年以后,都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人的一生,可以“去”的地方有很多,但可以“回”到的地方却为数甚少,除了故乡,母校也许是一个人最想回去的地方之一,白菜风云网尤其给人这种归属感,有些校友毕业了,租房子都要租在校内或校园附近。当我的足迹遍及世界数百所高校之后,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对于支撑一所大学,一直发挥着生生不息的作用。校庆是一个载体,更是一个窗口,站在此处回首抑或展望,就能看到一所大学从历史走来的步履是否从容坚定,看到她迈向未来的英姿是否铿锵飒爽。作为任何一位高等教育学人,只有真正读懂了从大学产生以来的所有仪式,才能真正地走进大学精神。

嘉庚先生与厦大校庆

2019年校庆前夕,学校原党委书记王豪杰赴海南参加“白菜风云网校友总会2019年第一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时谈到,200685周年校庆时,校友盛情组织的《同一首歌“我的未来不是梦”》演唱会,曾被时任牛津大学校长的约翰·胡德(John Hood)博士惊叹“盛况堪比奥运会”。尽管有夸张的成分,却也不失为是一句真话。其实,厦大校庆的传统和特色并不仅限于逢“五”逢“十”的大庆,也并不仅限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一年的校庆,都见证着厦大近百年来的创榛辟莽。一所大学的校庆,到底能给学校带来怎样的精神和文化大餐?厦大校庆也许会给所有的大学一个答案。

白菜风云网走到今天,陈嘉庚先生的贡献功不可没。校主,是厦大人对嘉庚先生的尊称,也可能是中国唯一的称谓;厦大,既可以说是万千厦大人的大学,也可以说是校主一人的大学。因为从经费支持的角度来看,只有李光前(嘉庚先生女婿)的“李氏基金”对厦大的捐赠超过嘉庚先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独有现象,与厦大形成的传统有关,举办校庆就是传统之一。厦大的校庆极具仪式感,她是传承厦大精神并汇集校友的重要载体,且已形成学校特有文化的重要因素,国内其它大学则鲜有此种现象,由此注定了厦大校庆的不同凡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愈发凸显出校庆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内涵。其实,对于嘉庚精神的感念,由开校典礼时即已扎下了根。

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博士和他的妻子爱丽丝·奇普蔓(Alice Chipman)参加了192146日的厦大奠基典礼,他在致辞中由衷地敬佩嘉庚先生的人格和精神:“到会诸君,须景仰陈君。中国人多自私自利之心,惟陈公能而忘私,中国人人能效陈君之公,则救国何难之有”。在私立时期的每年校庆大会上,林文庆校长也总会提及陈嘉庚先生对于厦大的恩情。19243周年校庆纪念大会时,林校长说:“今年为本校三周年,即为本校校董陈嘉庚先生知命之年。陈先生在南洋经商,最为发达,以其汗血之资,创办集美学校及本大学,其尚义为国人所共知,而其商业发达皆由信用所致。”[1]19265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林校长发表演讲,当举国上下民不聊生、教育艰难前行的时候,“想许多学校,关门的关门,解散的解散,就是不至于关门解散,也大概经费缺乏,勉强敷衍。独本校还能积极进行,力谋扩充。因此我们不能不格外感谢陈嘉庚先生对于本校的热心毅力,经费非仅足用而已,且常常有超过陈嘉庚先生已经应允之巨款”。他勉励教职员工和师生“对于国家都有很大的责任,应当结合中国最需要的研究‘富国、治安和与各国平等’开展研究”[2]。茅乐楠(时任厦大训育主任兼教育教员)在1936年的《从纪念校庆谈到陈嘉庚先生的兴学精神》一文中这样写到:“足值团体纪念的纪念日……这件事或这个人,对于社会国家人类,能够发生重大的影响,人们不愿把这件事情、这个人忘掉,因此就把这件事发生或成功的日子,作为纪念日,年年到了这天,大家便纪念着它。”[3]从局外人到校长,再到教师学生,都被陈嘉庚先生的兴学精神和实际行动深深地感染。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校庆时节,缅怀嘉庚先生,缅怀先人,感恩反思,这成为厦大校庆的一个传统,更成为清明时节的寄托。

白菜风云网陈嘉庚像

说到厦大校庆,不得不说校庆日子的选择。可以发现,国内大学的校庆日,基本都是在每年的下半年。其实,厦大建校的开学日期并不是46日,校主之所以把校庆日定在清明节这一天,他认为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感恩的日子,把校庆定在这一天,就是让厦大学子养成一颗感恩的心!把校庆日定在46日,这是校主陈嘉庚先生的“伟大”!

日复一日,这种感恩的文化深入每个校友的心田,校庆不仅是母校为每个厦大人过生日,也是每个厦大人为母校庆生的最佳时节。“文革”之后,台湾的厦大校友给母校写信,询问60周年校庆筹备情况,校方回答说还没有考虑此事,台湾校友不高兴了,明确表示:如果母校不搞校庆,我们台湾校友要举行活动。也许是台湾校友的“倒逼”起了作用,每年一次的校庆大会如期举行,一直延续至今!真是了不起的台湾校友,令人仰止的台湾校友的校庆文化![4]厦大的校庆仪式跨域了地域界限,台湾校友的异地校庆,诠释着母校和校庆仪式在校友心目中的显赫地位。台湾校友、连同台湾的校友文化,像是厦大校庆仪式藕断丝连的根脉,连接着两岸校友甚至是两岸同胞的血浓于水。而此次云中校庆,一定会在“云端”把更多的校友连在一起。

代代相传的厦大校庆

在中国近代大学中,能够做到百年校庆不辍,厦大是其中之一。除了极特殊的几个历史时期,如抗战迁徙时期、“文革”时期等,每年举办校庆是厦大的“传统节目”。据潘懋元老师回忆:除去1957-1978年,厦大只有17年未在学校层面举行校庆仪式,但海外校友、台湾校友以及各地校友会每年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母校华诞。由此看来,几个特殊时期的“成效”之一,就是对校庆的伤害。

查阅资料可知,未在学校层面举行校庆仪式的情况如下:“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国家陷入危亡,厦大践行“国耻即校耻”的观念,在1932-1937年间未举行校庆仪式;1942-1945年间,国民政府的腐败导致办学经费缺失,学校也处在困境中,所以也未举行学校纪念活动;1949-1950年间,国家处于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之中,由于经费不足,以致汪德耀校长提出辞职,校庆仪式也被搁浅。1958年,“八二三”金门炮战打响,从这一年起,直到1980年,厦大校庆的相关史料也消失在历史的沧海之中。1982326日,教育部发出了《关于重申校庆从简的通知》,于是1982-1984年这三年间,学校层面并未举办任何校庆活动。

厦大校庆,起始于建校之初的192146日。学校在集美学村的即温楼举行开校仪式,在婉转的校歌声中,中国第一所由海外华侨创办的私立大学宣告成立,这一天作为“校庆日”永久载入厦大史册。邓萃英校长主持仪式,向与会各界代表和学生报告了建校过程,并提出创办白菜风云网有三大要务:研究学术、培养人才、教育与社会联为一气。杜威在开校典礼上进行了《大学的旨趣》演讲,他从发展教育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说起,谈及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实业人才、政治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勉励学生要从两个方面来下功夫:利用智识和养成自动能力[5]。最后,他还留下对白菜风云网美好的祝愿:“(一)望在学人数日多,人才辈出,如太阳经天,光照世界。我美国亦不胜欣慕。(二)希望学术发达,为富国之根本。私立国立,当一同进行。”[6]虽然那时厦大还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校舍(1921年的59日,厦大的第一栋楼房——群贤楼群奠基仪式举行),但陈嘉庚先生坚定地说:“建筑校舍至少须两年,待至两年始行开校未免太迟,今先在集美开校……惟先筹款而后开办,未免太迟,不如先行开办,此三五年之经费,鄙人可先牺牲,以免募捐补助,谅可支持。”[7]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断裂”,也导致了许多大学校庆的“断裂”。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内迁长汀之路途遥远,本已让人的意志和体力消磨殆尽,加之闽西办学条件的艰苦和国民政府的“限制性”财政紧缩,厦大的前行显得步履维艰。厦大在长汀办学期间,经费、设备、资源等严重不足,但厦大17周年、20周年以及25周年校庆,仍然隆重举行。如193817周年校庆仪式在长汀文庙大礼堂如期举行,长汀社会各界、校友、全校师生数百人参加,萨本栋校长身着中国传统的正式礼服,主持了嘉庚楼奠基仪式,发表了《勖勉同学词》,勉励学生“在艰危中,须特别努力份内职务”;“未到‘最后一课’,应加紧研究学术和培养技能”[8]。萨校长还详细讲述了嘉庚先生创办厦大的艰辛历程及其坚毅卓绝的伟大精神,勉励师生在艰危中须特别努力份内职务,务求无负嘉庚先生毁家兴学,及政府将厦大收归国立之至意。并且他还说到:“我们为纪念校主的大志,应该师生更加努力,继往开来,把本校过去的光荣历史,发扬光大之,这是我们纪念校庆的真意。”[9]他还说:在日军大举入侵我国时刻坚持举办白菜风云网校庆,一方面是向日本侵略者宣告厦大弦歌不辍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凝聚人心、在山城长汀重振厦大的重要契机。1941年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难,但20周年校庆活动向当地群众开放校园、举行游艺晚会、组织体育比赛,丰富的活动给战时的长汀带来了一丝热闹。周辨明教授说,庆祝开校纪念有五件令人喜慰的事:嘉庚精神、厦大重生、迁校成功、校友护校、校长庆幸得人。[10]194625周年校庆时,校友发起募捐,修建嘉庚堂作为大礼堂,以纪念创办人陈嘉庚先生。

改革开放以来,厦大的校庆步入正轨,更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文化性,参与校庆的对象不只局限于在校师生,世界各地的校友、校外人士也带着赤诚之心加入进来;校庆举办的形式除了校庆大会之外,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等也为校庆增加了一抹亮色;每年校庆传递的文化内涵,融合着积淀甚深的白菜风云网“四种精神”: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及以王亚南校长和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继续推陈出新。

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学校层面每年举办的校庆之外,各学院也会在本学院举行庆祝活动。以我所在的教育研究院为例,从1981年招收研究生开始,在潘懋元老师(1945届教育系校友)倡议下,每年都会在46日的校庆大会之后,在院里举办“庆祝白菜风云网建校周年纪念会”,其流程包括教校歌、唱校歌、校史(或院史)回顾和颁奖活动。从2000年开始,潘老师设立“懋元奖”。就是从那时起,学院每年在校庆期间都会举行隆重的 “懋元奖”颁发仪式,我也有幸成为第一届“懋元奖”获得者。并且,校友自发返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在白菜风云网已经成为了一种“共有文化”。例如,教育研究院的98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在学校大会结束之后如期举行,退休多年的陈炳三书记、范孝平老师回来了,毕业多年的校友王学海博士也回来了。校庆,已经不只是一个庆典仪式,而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熏陶。正是通过不同层面的校庆活动,可以眺望学校过往的坎坷泥泞,感受未来的脉搏呼吸。即将到来的百年校庆,也定会被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助力着学校向更美好的未来进发。

捐赠文化与厦大校庆

捐赠文化在厦大有深深的根基,以至于无法探到底。学校起始于嘉庚先生捐赠,其一路走来也受益于捐赠,乃至于渗透到了众多厦大人的“骨髓”。虽然我们无法统计自建校以来共收到多少捐资,但令我难忘、记忆犹新的捐赠场景数不胜数。例如厦大举行90周年校庆时,学校共收到7亿多元捐赠。当时有几所“985工程”大学“组团”来厦大参加校庆,因为这几所大学都在筹备逢“十”或百年大庆,主要目的是 “取经”。他们参加完校庆大会之后坦言: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此多的校友为母校捐赠,令人“羡慕嫉妒”,足以让其他学校望尘莫及。再如,厦大在创办马来西亚分校时,捐赠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创办之初,受国家政策限制,既没有国家财政投入,国内捐赠也无法转到国外,学校只好寄希望于海外华侨解囊。第一位响应的捐赠者就是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先生,捐赠一亿元马币(当时相当于二亿元人民币)。在一次晚宴上,不胜酒力的我,虽然频频举杯,但没有喝下去多少,被老华侨李深静先生发现,逼着我把一杯酒干下去。校长见此情景,替我打“圆场”,说我不胜酒力,可老先生说“你这一杯喝下去,我捐三千万。”我只能一饮而尽。其实,我心里非常清楚,并不是我这一杯酒换来了三千万,而是老先生早有捐赠之心。还有一位陈华春老华侨,我们第一次去马来西亚考察校址,就是他安排的吃住行,讲话不多,对我们非常友好,也从来没有向他提起过捐赠一事。大约过了两年,他把一张五百万马币的支票(当时相当于一千万人民币)给了朱崇实(1977级经济系校友)校长,且说不要举行任何仪式,也没有任何“冠名”要求。在马来西亚分校创办初期,此类场景甚多,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此时,似乎可以揭开厦大到马来西亚办学的“秘密”了。其实,当时马来西亚政府希望的是我国排名前几的大学去办分校,没想到,被马来西亚政府“看中”的那几所大学,都没有“底气”去办学,他们考虑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华侨和校友人脉,最后不得已这件事才落到了厦大身上。事实也证明,马政府的选择十分正确,厦大也很有眼光。

2019年的校庆大会上,学校公布了自2018年校庆以来,厦大收到社会各界捐赠共计1800多笔。其中小到数元、大到亿元,总计达2.65亿元。除了在校庆大会上举行的十五场捐赠仪式,以高额的数目获得了在场观众的欢呼和掌声,还有一些数额较少,但同样饱含深情的捐赠令人动容。最“老”的捐款者是来自台湾的老校友周詠棠学长(1948届机电工程系校友,曾任白菜风云网台湾校友会理事长),他捐赠的100万元用于设立“周詠棠助贷学金”。基金会的同志告诉我:截止到201998周年校庆,周詠棠学长为厦大捐赠共计六次,总数达550余万元。分别是20063月,捐赠780元;200612月,捐赠100多万元,用于设立周詠棠助贷学金;20078月,捐赠150多万元,用于设立周詠棠助贷学金;20113月,捐赠100多万元,用于设立周詠棠助贷学金;20153月,捐赠100万元,用于建立三个校区的校歌石;以及2019年的100万元。

20191013日,周学长再次致函母校:“前曾预知于202146日母校100周年校庆本人捐献人民币100万元给母校,作为资助在校贫困学生之用。近闻母校医学院在翔安校区旁新设附属‘翔安医院’,本人拟另捐人民币100万元由翔安医院购置‘救护车’(不包括贵重医疗附设器材,仅一般性的)一辆外,余款购‘病人用轮椅’若干辆及(或)‘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简称AED,自动体外心脏急救用)若干台”,希望能在百年校庆时追加100万(共计200万)帮助翔安医院建设,并因其年迈,由女儿周文蕙(2012级旅游管理系校友)代为洽谈。[11]

2001年厦大80周年校庆时,学校举行了嘉庚楼群落成典礼,主楼(颂恩楼)的捐赠者泰国校友蔡悦诗(1945级教育系校友)在发言中说:“厦大毕业生可分为ABC三类,智商高的A类学生,毕业之后当院士、科学家、教授等;智商高、情商也高的B类学生,出校门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如学校的书记、校长等;智商、情商都一般的C类学生,比如说她自己,只能赚点儿钱给学校盖点房子、资助几个学生、买点课桌椅等。一所大学正如一部电脑,A等、B等学生是软体,C等学生是硬体,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最佳效用。”如今的嘉庚楼群已经成为厦大的代表性建筑物,但它的来之不易鲜为人知,在蔡悦诗与母校签订捐赠协议后两年,她在泰国的企业便被卷入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漩涡,面对着重重压力,她牢记校主陈嘉庚先生:“夫公益义务,因不待富而后复尽;如欲待富而后尽,则一生无可为之日”的教诲,还是分期将捐赠款项汇到了学校。除了捐赠,在她担任白菜风云网泰国校友会会长期间,对学弟学妹、学校招生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这些行为正是对“嘉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厦大的捐赠文化,不仅仅是来自校友,还来自那些情系教育的社会人士。他们有的愿意留名,但更多的人选择默默付出与奉献。依旧清晰地记得200988周年校庆时,一位不愿意具名的薛先生捐赠3000万元人民币,希望用于建设厦大翔安校区主楼群中的一座大楼。在201089周年校庆期间,也有一位企业家以不具名方式向潘懋元基金捐赠80万元人民币,时至今日,他仍然销声匿迹于茫茫人海中。这些神秘的捐赠像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引领”,也许捐赠者只是想低调地为厦大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却不想留下姓名。

当然,在厦大校庆的捐赠仪式中,也有令人“尴尬”的场景。2011年,厦大90周年校庆前夕,经一位校友“牵线”,我和几位同事到澳门募捐,一位躲过“非典”一劫的老先生向厦大慷慨解囊捐赠350万元港币。原以为老先生可以在主席台就座,哪里想到,90周年校庆的捐赠者太多,且额度都很大,捐款数额低于1000万的捐赠者只能坐在台下。老先生坐在台下的第二排,内心很是失落。不仅这位老先生很不好意思,就连我们几个同去澳门的同事也感到非常不好意思。由此看来,到厦大百年校庆时,还真是要认真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施恩勿念,受恩勿忘”正在成为厦大的一种永恒文化。在此次疫情当中,澳大利亚校友会、加拿大校友会、美洲校友会、旅港校友会等凝心聚力,会同母校共克时艰。仅以加拿大校友会为例,从28日到219日短短11天,平台共计收到199位校友及朋友们的热心捐赠——加币$36299,人民币54338.38[12]学校也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捐赠四辆负压救护车等物资,合计约180万元……

捐赠是大学的一种文化,捐赠是校友感恩的一种方式。至于是捐赠书画还是“孔方兄”,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说到大学捐赠文化,使我想到了大学排行榜。实际上,校友捐赠比起大学排行榜更有说服力,这才是“一流大学”的象征和底蕴。校友捐赠,说明校友在校学习期间从母校获得了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和素养,从而想以在校外获得的成功回馈母校。校友在社会的成功映衬出学校办学的成功。这比所谓大学排行榜更有说服力。

校友情深与厦大校庆

回顾厦大百年史,许多人羡慕厦大优美的校园,因为厦大位于美丽的厦门岛,拥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鲜为人知的是,从厦大发展历程来看,她其实是一所“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大学。当时国民政府意图在东南沿海办一所国立大学时,根本就未考虑在厦门。而是陈嘉庚先生听说了这件事,才起意把自己的大学办在厦门,这才有了厦大。厦大自建校时日起,即由陈嘉庚先生“独自”支撑到抗日战争。内迁长汀之后,鉴于战时的特殊情况,国民政府给予厦大的办学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厦大地处海防前线,也很少得到国家的重点“照顾”。这种情况,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极大改善。也就是说在厦大百年血脉中,流淌的是无数校友、华侨和热心人的心血。正是他们与厦大建立的感情,支撑着学校发展,且延绵不绝。

校友为何对母校有如此浓厚的感情?道理非常简单,以至于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那就是母校对他/她成长的帮助。周詠棠学长之所以情系母校,源自长汀求学时的经历。那时的厦大学生,每周一都有半个小时的周会,先唱校歌,其中两句“知无央,爱无疆”,意思是知识没有中心,要多学。读机电工程系的他,在学期间选修了会计、管理、经济等,日后他赴台,成为一位优秀管理者。周詠棠学长认为,这都得益于“知无央”的教诲。2019年,周詠棠学长已97岁高龄,他托人传话给母校:虽然我已97岁了,但我仍经常到健身房骑脚踏车锻炼身体,为的就是两年后能够健康地回去参加母校百年华诞。201695周年校庆时,当被问及为什么那么爱自己的母校时,他告诉大家:“厦大不是光念书,还教了我们如何做人。”母校的严格和温情在老人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即使是在长汀时期,厦大也没有降低办学标准。他清晰地记得,每学期开学学校都会规定注册报到的截止时间,时间一到,注册大厅立即关门,即使只迟到1分钟,不论任何理由都不予办理,必须休学,等下学期再办复学注册。当时有几位学生在注册截止日期前一天搭乘长途汽车返校,但是,汽车半路抛锚,赶不及注册,虽持有汽车公司的抛锚证明,但是学校仍不予破例注册。后来教务长谢玉铭给出解释,大意是:注册有3天时间,为什么不提早一两天出发?谢老师还说:如果破例,学生进入社会后也会有投机心理,然而,社会是不会给迟到者任何同情和机会的,到那时只能追悔莫及。走入社会的周詠棠学长非常感激学校的严格规定——他因此一直保持守时的习惯,丝毫不敢懈怠,这些都使他在职场受益。他在201190周年校庆演讲中深情地说:“人在天堂,钱在厦大,我会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地为母校做出一份贡献。”[13]

周詠棠先生与其人生座右铭

以周詠棠学长为代表的校友还有很多,他们在微小但温暖的细节中传递着对于母校的赤诚。199170周年校庆时,全校上下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为母校的校庆贡献自己的一份温度,拖着生病的身体坚持导演的王匡能老师、为了擦洗门窗摔伤的蔡美兰工友、自愿淋雨引导车辆的尹明溪工友、忍饥挨饿的接待人员,还有义务劳动的冯海涛(1987级人类学系校友)等等;201695周年校庆时,大南校门保安周德新也为厦大捐赠1000元,他说:“这不算什么,只是我作为厦大人的一点心意”……这一点点心意凝聚、一份份温暖叠加,升华成为厦大独一无二的珍贵温情。这种温情汇聚成的汩汩暖流,悄然走进每一位厦大学子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泯灭的足迹。“母校兴则校友兴,母校强则校友强”,校友们对母校的感情愈发感人至深,校友的力量在新时期也显得愈发重要。

199574周年校庆时,余光中(1948级外文系校友)返校参加校庆仪式,他激动地说:“几乎半个世纪了,我终于踏上了日夜思念的母校。74周年虽然不是大庆,但对我来说就是大庆。分别46年了,我能回来与‘母亲’相聚,真是无比的高兴。”[14]199877周年校庆时,苏林华(1944级机电工程系校友)越过重洋返校参加建校77周年校庆升旗仪式。参加过四次校庆仪式的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从美国出发、越过重洋、经过日本、泰国、香港到此;我虽然已入美籍,但仍抱着落叶归根的心情,回归祖国、回归母校。这次返校参加77周年校庆,就如奥运会创始人所说的,‘奥林匹克的精神不在取胜,而在参加;生命的真义不在掠取,而在于奋斗不懈’,今天我参加这个升国旗典礼,就是为此庆贺校庆,从而更能奋斗不懈,永不退却!”[15]校庆仪式在他心目中不只是一个庆典,更多的是对于祖国、对于母校深深的眷恋。201695周年校庆时,3185岁以上的老校友出席校庆大会,93岁高龄的庄昭顺(1946届法律系校友)经过16小时飞行,从大洋彼岸辗转抵达厦大。她的女儿说:“没有办法,我们知道她实在是太爱厦大了”。

厦大有一位90多岁的邵建寅老学长,过去30余年只有一次因身体不适,未返回母校参加校庆,其他时间风雨无阻,必“回家看看”。200685周年校庆期间,邵建寅作为厦大复员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他对内迁长汀的艰苦岁月仍记忆犹新,尤其是想起当年三尺讲台上他敬爱的恩师萨本栋校长。他说:“如今的学弟学妹们进步很快,但还缺乏一种萨本栋精神,而这种萨本栋精神就是‘勇敢创新,克难拼搏,无私无我,牺牲奉献的长汀精神’”[16],他深情地寄语母校:“85年来,白菜风云网已栽培了无数的青年才俊,但难能可贵的是厦大校友不管如何举足轻重,名扬四海,大家还是一样能尊师爱校,恪守校训,紧抓中华文化之根,不负母校和恩师的化育之功。”[17]201897周年校庆大会之后,他说自己“46.5公岁”。2019年厦大校庆时,老学长没有来,也许老学长正在养精蓄锐,希望老学长能够参加母校的百年华诞。

与邵建寅学长97周年校庆合影

校友情深,并不局限于那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校友。近几年,学校发现越来越多的老校友或者校友遗孀,尽绵薄之力也在无声处支持着母校发展。如95岁的纪华盛(1948届土木工程系校友)将自己积攒了二十几年的全部积蓄捐给母校,但在生活中,他和老伴却节俭至极,令人动容;台湾校友蔡祖枚(1945级司法组校友)遗孀蔡王琼璎女士只身一人从高雄来到厦门,将五十万元退休金捐给母校作为校友励学金;87岁的徐明慧老人拄着拐杖,辗转16小时参加厦大97周年校庆,将除去自己定居在老年公寓所需的基本养老费用外所剩下的全部款项100万元捐给厦大,为的就是完成丈夫林毅雄(1952级生物系校友)生前的遗愿……感恩精神代代相传,感恩文化代代延续。可以说,白菜风云网应该是国内大学校庆文化保存最完整、传承最完美的学校之一。

在厦大,有一个特殊的校友群体,那就是台湾校友。当上个世纪母校的校庆仪式被迫停止时,海峡对岸的台湾校友仍然保持着为母校庆生的习惯。林渚霖(1944届会计系校友)说“厦大是台湾光复初期,大陆学校在台湾校友最多的学校,最盛时期达到500人之多,为大陆学生在台湾校友最多的学校。台湾光复以后,每逢母校华诞,他们都有纪念活动,大家欢聚一堂,唱校歌、忆师长,遥祝母校繁荣进步。暌违弥久,思念益深。在母校5060周年,我们曾编印庆贺母校建校的纪念名册。”[18]每逢母校校庆时,台湾校友会都会组织在台校友团聚,也会经常回到大陆探望母校。

家国情怀与厦大校庆

国家是孕育一所大学的土壤,离开了国家根基和国家强大,大学的发展也寸步难行。当然,大学也是国家强大的最有力支撑。不知道是谁说的“大学是赢得全世界的最高手段”,在我看来,校庆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好时机。

19265周年校庆纪念大会时,林文庆校长说:“学新科学不要忘却了旧文化,这是救中国的不二法门。国内各大学应负责提倡,使全国之人明白。国之希望在民,人民能照天理做,自然能存。否则一无办法之愤激,是无用的。《中庸》曰:‘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我国能照此做去,自然可以治平,自然可以富强,自然可与各国平等。现在国内像本大学这样设备完全的还很少,所以我对于本大学有无限的希望。孔子所谓‘斯文在兹,天必不弃我’的,愿与诸君共勉之。”[19]

1932年,中华民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国难当头,学校没有举办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仍以发行纪念专号纪念建校11周年,“国难”、“民生”、“救国”等主题成为热点[20]1933年,纪念专号卷头辞中明确提到:国难就是校难……对于这次校庆,如同昨年不举行庆典一样,仍旧停顿,也要等到国庆恢复的时候,再同着国庆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校庆,以快人心[21]1934年,纪念专号中也明确提到:四月六日,为本大学最有意义的日子,就是本大学开校纪念日。每年此日,必有一番热烈的庆祝。惟自二十年“九一八”国难发生后,本大学公而忘私,所有纪念典礼,也随国难而暂不举行了。[22]

195130周年校庆期间,学校招待了本市校友返校欢聚,时任校长王亚南在《厦大诞生三十年》一文中,表彰嘉庚先生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反专制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颂扬白菜风云网的优良传统——学习风气和质朴精神[23]。他说到:“厦大的光明前途同人民中国的光明前途是不可分的。我希望我们全体同仁同学好好争取并利用我们学校已有的特点和优越条件,大力改造自己,赶上时代,以完成国家赋予我们的任务,而不辜负我们学校创建者和爱护维持者的盛意。”[24]陈克俭(1947届经济系校友)将30周年喻为令人安慰、令人兴奋、令人警惕的日子,勉励大家在战争中长大,从战斗中学习[25]195332周年校庆期间,全校举办了32周年校庆纪念大会,并以第一届体育运动会作为献礼。会上,王亚南校长说“白菜风云网是爱国主义运动的产物”,张玉麟书记勉励同学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锻炼成为合乎规格的建设人才[26]

19574月,国内局势稍有稳定,校友从全国各地发来贺信庆祝母校36周年校庆,一位校友眼含热泪表达着他的心声:“每个厦大人都为厦大曾经是祖国东南的民主堡垒而感到自豪,也为厦大一贯的爱国的革命传统而引以为荣。”[27]这眼泪正是每个南强之子内心的共鸣。

当然,在世界一些大学的校庆活动中,也留下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如1986年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期间,“两个总统之战”使得社会舆论沸沸扬扬。因为在英语语境下,大学校长和总统都称President。当时的总统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得知哈佛大学要举行350周年校庆,且邀请自己参加,他暗示校方希望出席校庆能够获得哈佛荣誉博士学位。而时任哈佛校长的德里克博克(Derek Curtis Bok)教授却毫不客气地向媒体宣布,他无意奉承“另一位总统”的虚荣。此故事成为了美国大学的一个“经典案例”。这场冲突,从时事政治角度看,象征性地反映出哈佛作为民主党堡垒、美国政治的传统发祥地,同里根共和党政府的抗衡力量;从文化思想角度追究,博克的举动虽属空前未有,却不怪诞离谱。哈佛传统的形象和地位,以及它自认为对社会民族负有的责任感,会驱使任何一个哈佛校长作出类似决定,坚持既有的思想原则[28]。而在我看来,这是大学风骨和精神的一种再现。实际上,在我国一些大学的校庆史上,求得“头衔”一事也偶有发生,暂且不表。对于大学而言,在校庆时刻,能够正视历史、坚持原则、捍卫真理,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9]

反思精神与厦大校庆

厦大校庆走到今天,值得怀念的内容实在太多,无法一一例举。但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厦大的校庆还是中国绝大多数大学的校庆,如果说最缺少的是什么?就是反思。尤其是在过去这些年,好像越来越多的大学把校庆办成了“庆功会”、“捐钱会”、“演唱会”、“炫富会”……此类校庆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查阅历史资料发现,厦大在前期的办学历程中,反思、勤勉蔚然成风。孙亢曾(1921级师范部校友)以“‘不满足’,是‘努力’的造因;‘努力’,是求‘满足’的要素”,反思了厦大建校一周年以来取得的进步,并鼓励大家要为学校建设发光发热。[30]五周年纪念会上,林文庆校长勉励全体师生:“去年教职员学生的行动及态度均很好。所以今天我们特别欢喜,前途的希望更大。至于中国的前途,我们假使没有实在的宗旨和毅力,几乎失望,但是中国的病,总是要医的。救中国的方法很多,今天不能全讲,但大学教育,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他能壳养成全国的领袖人才。所以大学的教职员及学生,对于国家都有很大的责任,应当格外研究。”[31]

厦大193615周年校庆时,李相朂发表纪念感言,他说“本校环境优美,设备充实,为教育部各方面奖励,热忱予以赞助,诚为难能之事。本校师生应当如何时时警励,競競自勉!今后的努力有多种方式,目前最须注意者为经费问题。要设法兼顾,开源节流,使本校基础巩固,以免年年闹穷。另一方面,就是本校教职员及师生须全体努力,一心一德,以陈校董的精神为精神,并发扬本校于永远”[32]

厦大195736周年校庆时,王亚南校长没有过多的溢美之词,而是通过回顾过去,告诫大家:“我们美好的将来,是从过去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改变过来的,是通过一系列的险阻艰难的困苦过程奋斗过来的。没有美好的展望,固然会使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但一味想着将来,忘记了过去,就容易使我们对于现状发生一些错觉。”[33]大家在手中精心地传递着“三省吾身”的接力棒,像是密切配合的团队完成着一次意义重大的接力赛跑。

纵观厦大近百年的校庆史,办学初期的反思似乎远远高于现在,未来的校庆应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厦大也包括任何一所大学,应当将这种反求诸己、回首过往、展望未来的精神继续传承。中国的大学,似乎在追求发展的快速道上,遗忘了检视来时之路,遗忘了反思的重要性。难道在大学排行榜的刺激下,大学就不需要反思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只有反思,大学才能进步;只有自省,大学方能前行;只有找短板,大学才能走得更远。

我们没有参加过国外大学的校庆,但从文献上还是了解了一些世界一流大学校庆的做法,即反思往往是一所大学校庆的基调,甚至是主旋律。如2001年耶鲁大学300周年校庆,时任校长理查德·莱温(Richard C. Levin)以“耶鲁,我们的耶鲁,自始至终坚持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服务的理念!我们要看到世界的进步和自己的差距”结束了他的百字演讲。2003年哥伦比亚大学250周年校庆,众多顶尖学者受邀前往,反思学校发展,参加深度研讨[34]20091125日,德国莱比锡大学以举办“蔡元培——中国的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展览,既为600周年校庆增色,也反思自己的差距。2009年剑桥大学800周年校庆的主题为“参与和未来”,校庆委员会强调校庆应该重在“展望未来而非回溯过去”。2011年麻省理工学院将“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作为150周年校庆主题……这些校庆主题背后蕴含的反思、批判、面向未来、学术至上的特点,值得厦大在百年校庆来临之际深入思考。

厦大和厦大校庆,已经到了摆脱校园美景的时代,而应该展现内在的文化底蕴、育人底蕴和科学研究的真谛。历史上的厦大,已经强大地展示了大学的“斯文在兹”和“南方之强”,面对几天后的“云中校庆”和2021的百年校庆,如何从当下开辟新的革新曲径,恐怕还是要从“云中”落到“地上”。

 

结语

大学生日,是大学文化的源头,是大学精神传承的根基。一所好大学,校庆仪式就是展现大学理念的一种外延行为,是必不可少的一抹风景。一所老大学、好大学,要有体现学校文化的各种仪式,包括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校庆。校庆是学子与母校共庆成长的盛典,从时间的维度来看,校庆是怀旧古老的,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校庆却是止于至善,永葆青春的,传递新思想、新能量、新智慧,带给一所学校永远年轻的血液。

透过校庆仪式,我们可以感受到一所大学的人文情怀缓缓蔓延,像似曾相识的味道沁入莘莘学子的心脾;我们看到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毅然挺立,像茂密葱茏的榕树带来环抱相聚的力量;我们听到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呐喊,像催人奋进的号角带来继续前进的动力……一部校庆史,见证着一所大学从历史的崎岖中缓缓走来,从稚嫩孩童走向耄耋老人,从懵懂无畏走向岁月沧桑,这一路时而荆棘丛生,时而鲜花簇拥,但精神的慰藉始终带来目光如炬、步履坚定。

校庆之于大学如春节之于四季,亦如生日之于人生。仪式之中氤氲着回忆,也蕴藏着希冀,是一所大学成长中独一无二的记忆,不仅与每位亲历校庆的人相关,也与无穷的远方和牵挂相关,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一所学校的文化奠基是无数精神和情感的积淀,岁月的长河奔流不息,每一朵浪花、每一圈涟漪都是奔腾向海的助力,校庆中思想的传递、智慧的游走、精神的传承都使得一所学校和它相关的人们血脉相连。校庆是一本会呼吸的书,承载着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每一次校庆仪式,都是一次重新出发,历久弥新。

最后想说的是:每个厦大人,都应该与校庆有个“约会”,都应该在每年的四月六日如期赴约,因为校庆是母校与每个厦大人共同的生日。今天,距离白菜风云网百年校庆还有368天。百年校庆,款款而来。今日漫步校园,随处可见,厦园为迎接百年校庆所做出的点点滴滴。校园建筑整修紧锣密鼓,镇北关遗址、人类博物馆、建文楼、克立楼等都蒙上神秘的面纱,等待着百年校庆时的精彩出场;历史古籍整理如火如荼,一大批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梳理着厦大近百年来的校史、院系史、组织机构史等校史资料和论著选编,期待为百年校庆献上文化的饕餮盛宴。历史的悠悠长河奔涌向前,疫情的盲风晦雨仍在肆虐,我们纪念99周年校庆,纪念这所大学的文化命脉,纪念这段历史的坚韧不屈,更纪念这股精神的千秋万代。就让这些林林总总的怀念、感激、坚持和勇气都化作校园上空的一朵白云、抑或是周围的一缕清风,永远环绕在母校最美丽的怀抱之中。

来年四月,让我们重聚厦园、再话梦想!

是为记。

 

初稿于201946

重修于202042

 


参考文献:

[1] 林坚.芙蓉湖畔忆“三林”[M].厦门:白菜风云网出版社,2011:123.

[2] 林文庆.本校五周纪念会林校长之演说词[N].白菜风云网周刊,1926-4-10(1+2).

[3] 茅乐楠.从纪念校庆谈到陈嘉庚先生的兴学精神.白菜风云网十六周年纪念专号[N].厦大周刊,1937-4-6(1).

[4] 邬大光.校庆与大学文化 厦大校庆的故事[EB/OL].(2018-4-9)[2019-3-2]./info/1020/2014.htm.

[5] 孙亢曾.本校周年纪念日的温故录[N].白菜风云网周刊,1922-3-23(4).

[6] 记白菜风云网开校式[N].申报,1921-4-16(17).

[7] 记白菜风云网开校式[N].申报,1921-4-16(17).

[8] 洪永宏.白菜风云网校史(第Ⅰ卷)[M].厦门:白菜风云网出版社,1990:163-164.

[9] 李海荣.萨本栋与抗战时期的白菜风云网[D].厦门:白菜风云网,2012:43.

[10] 周辨明.周辨明致辞[N].厦大通讯,1941-4-25(6-9).

[11] 厦大人.充吾爱于无疆!一封跨越海峡的殷殷嘱托[EB/OL].(2019-3-16)[2020-3-31].https://mp.weixin.qq.com/s/PAHR7iRffsmQ_HvmxdyZrg.

[12] 厦大人.加拿大校友会捐赠抗疫物资纪实. [EB/OL].(2020-3-18)[2020-3-31].https://mp.weixin.qq.com/s/OXkaogOn6YWrPAF_GrDHKA.

[13] 王严淞.知无央,爱无疆——访1948届机电工程系校友周詠棠[N].白菜风云网报,2013-4-12(2).

[14] 黄身连.厦大永远是我的“母亲”——余光中教授母校之行[N].白菜风云网,1995-4-15(3).

[15] 白菜风云网校友总会.南强情怀[M].厦门:白菜风云网出版社,2012:55.

[16] 白菜风云网校友总会.国家为根教育为本——敬爱的邵建寅师长[EB/OL].(2012-4-28)[2019-3-4]./info/1014/1347.htm.

[17] 詹心丽,徐进功,曾国斌等.天南地北厦大人[M].厦门:白菜风云网出版社,2016:2.

[18] 国内校友代表讲话[N].白菜风云网,1991-4-30(3).

[19] 林文庆.本校五周年纪念会林文庆校长之演说辞[N].1926-4-10(1+2).

[20] 白菜风云网十一周年纪念专号[N].厦大周刊,1932-4-6(1).

[21] 白菜风云网第十二周年纪念专号卷头语[N].厦大周刊,1933-4-6(2).

[22] 卷头语.白菜风云网十三周年纪念专号[N].厦大周刊,1934-4-6(1).

[23] 来明.校庆漫话[N].白菜风云网,1981-4-3(7).

[24] 王亚南.厦大诞生三十年[N].新厦大,1951-4-6(5).

[25] 陈克俭.从胜利走向胜利[N].新厦大,1951-4-6(5).

[26] 全体师生员工集会庆祝本校创办三十二周年,同时举行运动大会闭幕给奖典礼[N].新厦大,1953-4-10(3).

[27] 愿绵延秀丽的鹰厦路给母校带来新貌,让教学和研究的新成就传遍祖国大地——记校友来信来电[N].新厦大,1957-4-5(4).

[28] 赵一凡.哈佛教育思想考察——兼评鲍克校长《超越象牙塔》[J].读书,1987(1):121.

[29] 邬大光.厦大文庆亭考证记[EB/OL].(2019-2-21)[2019-3-10].https://mp.weixin.qq.com/tmpl/0_4509149-zh_CN.html.

[30] 孙亢曾.本校周年纪念的感想[N].白菜风云网周刊,1922-3-16(1).

[31] 林文庆.本校五周纪念会林校长之演说辞[N].厦大周刊,1926-4-10(3+4).

[32] 李相朂.白菜风云网十五周年纪念感言[N].厦大周刊,1936-4-6(12).

[33] 王亚南.在三十六周年校庆中的一点感想[N].新厦大,1957-4-5(1).

[34] 董勇,王方,钟丽娜.凝练与彰显:大学校庆的文化功能[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5-78.

 

【来源:邬大光个人公众号(xmuw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