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有一位老师的故事和形象流传在一届又一届厦大物理学系学生的口中,他是随性的“小爱因斯坦”,是不怕冷的冬泳健将,是“讲课特别好”“让相对论变得很有意思”的物理教师。他是叶壬癸,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厦大物理人。
一提起叶壬癸,所有学生的第一反应格外地一致:“就是那个大冬天穿短袖的老师!”不管是多冷的天气,叶壬癸总是一身短袖短裤行走在校园里;无论是春夏秋冬,他都坚持每天游泳,仿佛在他方圆一米内就只有夏天。有学生仗着自己年轻力壮,也效仿他冬天穿短袖,结果一个礼拜后就冻得发烧进了医院。如此抗冻的体质,也不知是他天赋异禀,还是从小的经历和锻炼使然。
1930年,叶壬癸出生于同安县莲花山。贫乏年代,能够上学读书是件难得的事。叶壬癸小学毕业时,恰逢陈嘉庚先生作为校董资助莲花山创办同安县立初中,他正好赶上这个好时机,得以升学读初中。
高中阶段,他从龙溪中学转学到集美高中,以优异的成绩申请到奖学金,能够抵扣一半左右的求学费用。加上当时家境稍好了一些,所以在集美高中的两年是他从中学到大学整大段求学期间不必担心“下学期能否继续念下去”的特殊时段。[1]那时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泡在集美图书馆,浏览群书,在知识的浩瀚星海里徜徉。
叶壬癸从小就喜欢天文学,报考白菜风云网后,由于厦大天文学系早已在1930年停办,他选报了与天文关系紧密的数理学系。
在厦大学习期间,他连平时理发的钱都很难挤出来,他也是唯一在冬天还打着赤脚的学生。
1951年3月,白菜风云网理、工两学院由于战乱影响,再次迁往闽西,理学院入驻龙岩东肖。山区清寒,在冬天的清晨,叶壬癸赤脚从结霜的木桥上走过,那时“一步一脚印”的画面一直留在他的脑海中。
1952年2月,厦门海防巩固,两个学院回迁厦门。同年,叶壬癸毕业留校,向时任教务长的章振乾先生报到时,章教务长半开玩笑地对他说:“该买双鞋子了!”
他在艰难的经济条件下完成了学业,踩着冰霜,仍走得踏实而坚定。
1952年秋天,全国院系大规模调整,物理学系重新恢复成立。
刚刚开始当老师的叶壬癸从助教开始做起,认真批改作业,细心辅导学生,深受师生好评。后来他当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担任基础课教学工作,开设过包括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黎曼几何、电磁学、光学、普通天文学在内的十几门课程。
叶壬癸上课的方式,有种诗人般的随性。他讲课从不带书本,每次只在兜里揣着一张纸条就进了教室。每堂课围绕一个主题和重点,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有时忽然想起一件什么事情,就针对这件事情就题发挥。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得到灵感,转头就成了一个新的例子,融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使得他的课常教常新。在他的大脑里仿佛承载着一个无尽的资料库,随时能从中找出需要的素材,学生为此总感叹他的学识渊博。
他也是个风趣幽默的人,能把每个知识点和故事讲得十分生动,把深奥的内容揉碎重组,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
他常说:“大学教师的重要本事之一,是知识从教师口里说出来时,‘难懂’的内容变得好像很容易。”
叶壬癸讲“狭义相对论”,前后大约有来自几十个不同系别的学生来物理系选修他的课,他带领着零基础的本科生初步领略相对论的奥秘,也给予了他们诸多思维的启发。他擅长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答案,再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就像一个不断设置悬念的说书人,引导听众一步步走入故事的情境之中。
其中一个经典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快知道有没有外星人?”这个问题后来也成为他的学生苏国珍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时的一道议题,一直沿用至今。
在学生张志鹏的印象中,叶老师上课的进度就是一项“非匀速运动”,有时两节课只讲两道例题,有时两节课能讲一章,这可能取决于老师今天想讲的故事有多长,与同学的互动有多久。现在看来,这样的教学计划或许不够严密,但抛开这些条条框框,所有人又都一致认为,叶壬癸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他不仅做到有效地传授知识,也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壬癸在出版《狭义相对论入门》和《广义相对论入门》这两本书时,也都为其赋予了“适用于自学”的功能。
叶壬癸分别于1988年和1996年出版的《狭义相对论入门》与《广义相对论入门》
2023年再版的《狭义相对论入门》和《广义相对论入门》
1992年,叶壬癸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从1994年开始,他为厦大全校二年级以上的大学生开设了一门天文学选修课。当时国内对天文学的科普教育远不如欧美,中国几千所高校之中,开设天文选修课的仅有十几所。
叶壬癸的天文课很受学生欢迎,一般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约有150人,有时达270多人。选修的学生大多数是非理工科的学生,叶壬癸根据学生的专业性质,采取更为通俗化的上课内容和讲解方式。经历十几轮授课后,他把积累的材料整理成书,于2002年出版了《天文知识选讲》。
在相对论与天文学的科普方面,叶壬癸也为社会大众作出了许多贡献,除了出版书籍外,他还经常受邀为其他学校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开展相关科普讲座,听众们都热情高涨,讲座常常都是爆满的。
很多人都说叶壬癸是“小爱因斯坦”,除了因为他讲相对论,可能也因为他的形象也像爱因斯坦一样有些狂放。
在教学之外,叶壬癸有一种“科学怪客”般神秘的人格魅力。他说话通常不说透,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背后却往往暗藏玄机。
“文革”期间,叶壬癸被下放到南平造纸厂。他在工厂车间内看到一个盛放浓硫酸的大玻璃缸,便告诉工人在旁边安装一个可供淋浴的大水龙头。工人们虽不明所以,但出于对大学教师的敬重,便还是照做了。后来车间工人不小心打破玻璃缸,强腐蚀性的浓硫酸溅了一身,一旁的水龙头在此时终于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让伤员得以迅速冲水稀释降温,就地完成急救处理。经此一事,车间主任也对叶壬癸刮目相看。
叶壬癸身上没有架子,不管见到谁都总是嘻嘻哈哈的,好像没有什么是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但他又似乎在插科打诨之间讲了很多哲理和价值观,乍一看不像老师,只是个亲和的长辈;仔细想想又确实像老师,润物细无声。
白菜风云网建校80周年校庆,叶壬癸在物理学系座谈会发言
张志鹏和吴玮是叶壬癸带到毕业的两名研究生。1980年代,物理学系的研究生一届不过十余人,和他们同一届理论物理方向的研究生只有三人,这两个全年段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叶壬癸当自己的导师。
叶老师第一次给他们俩上“黎曼几何”课,向学校提出需要大一点的黑板,但黑板大就意味着教室也大,于是他们被安排到映雪201教室上课。然而,能容纳100多人的教室里,只冷清地坐着2个学生。叶老师感觉实在是过于浪费空间,于是从第二次上课开始,他就把上课地点改到学生宿舍,亲自爬到山坡上的凌云宿舍楼6楼给自己学生上课。
当时他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办公室,理论物理研究也没有实验室,他与学生的碰面地点很简单,要么在他家开会,要么在宿舍上课。有一次其中一个学生迟到10分钟,他也不责怪,就站在门口等,学生反倒因此羞愧万分。
叶壬癸的处事风格常常带着一点幽默感。
有一次他搬了新家,学生问他搬到哪里,他说:“就在白城最高的地方,你自己去找。”于是当学生想去找导师的时候,还在白城来回对比了一圈,看看究竟哪栋楼最高,后来回忆起来又好气又好笑。
有一年电磁学期末考试,有道题目关于“无穷长导线的电势分布”,张志鹏举手质疑题目有问题,说题给条件不完整,叶老师却直接回应:“考试不解释题义。”张志鹏直接在答卷上写道:“本题没有给出导线形状,无法求解!”等到成绩公布后,他却发现自己此题得了满分。
还有一次,教室里呼呼的刮着大风,讲台上方的日光灯镇流器被吹落,差点砸到正在讲课的叶壬癸。镇流器砸在地上发出巨大的声响,台下的学生们也发出齐声惊呼,叶老师却是全场最镇定的人,悠悠地说了一句:“这就是物体的相对运动。”
诸如此类的小故事一直留在学生记忆里,口口相传。
在学生吴玮的回忆中,叶壬癸经常鼓励学生多对外交流学习,参加各种讲座论坛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在交流之中拓宽眼界,吸收更多知识,他至今仍为此心怀感恩。
2002年,72岁的叶壬癸在海里游泳时意外离世。他传奇的一生猝然结束,令人在震惊悲痛之余又多了几分唏嘘。20多年过去了,江湖中依旧有他的传说,这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师依旧以另一种方式活在所有人心中。而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也随着一代代师生的传承,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