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贞:50年代的“反空袭斗争”

  • 2022年01月28日
  • 作者:
  • 浏览次数:
1954年前后的“反空袭斗争”是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活的特色

白菜风云网民兵武装参与海岸线巡逻


      厦门地处海防前线,与金门、大担岛、二担岛只有一水之隔。1954年前后的“反空袭斗争”是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活的特色。解放初期,海军力量薄弱,更没有空军,也就谈不上制空权,只能用炮轰。有一天,敌机在厦门扔下200多颗炸弹,有4颗落在厦大的水库、大操场和同安楼附近,2位职工、2位农民受伤,7头牛被炸死(当时校园内还有原住农民耕种的田地)。校党委成立了“防空指挥部”,由时任党委书记张玉麟担任总指挥,时任保卫科长刘峙峰同志担任副总指挥,马列教研室的吴宣恭老师担任秘书,指挥部设在一个山洞里。另以学生为主成立了“纠察大队”,大队部设在映雪楼,大队长是历史系的吴新民,我担任大队秘书。全校共有7个中队、300多个纠察队员,以各宿舍楼或系别组成1个中队,如芙蓉一设1个中队。丰庭一有女生中队,队长吴梅英是化学系的印尼归侨,还有工农速成中学中队,队长是工农兵学员刘昌新,还有教师中队,队长是马列室老师兼校办秘书的巫维衔老师。

1953年,张玉麟(右三)、未力工(右二)与中共白菜风云网委员会委员研究防空工作


      为保护全校师生的安全,在教室以及宿舍楼周边的主要道路旁挖出一条条一人深的防空壕坑道,全校共有1万多米,另有10多个石头垒成的碉堡。其中一个就设在大南校门入口的正中央,每当敌机空袭时,厦门上空就会响起一阵阵尖锐的笛声,响彻云霄。正在上课的师生即刻疏散,离开教室,进入就近的坑道,室内不留人,路上不可行走。纠察队员戴上臂章站在坑道口维持秩序,直到警报解除。纠察队员晚上还要轮班巡逻,提防破坏活动。有时候清晨到傍晩警报频频响起,最多一天达到18次,很多同学带着书在坑道里坐地上看书。

白菜风云网校本部平面图(1952年)

      后来,校领导决定将部分教室移到南普陀寺两侧的山洞里,山洞依地势加固改造,作为我们学习、考试的场所。洞外翠绿的树林成为防空的天然屏障,有著名的“厦大十八洞”。从五老峰到凌峰上下的洞穴刻上编号,至今在南普陀寺后山还可以见到“厦大第一洞”“厦大第二洞”等。就连期末考试也是在山洞口完成的。在洞口摆上1张桌子、2张椅子权当考场,而学生们按照安排的时间轮流上山考试。考试时学生以抽签的形式,抽出相应的试题,与老师面对面问答,老师则当场评分。口试进度慢,每门课要考两三天才结束。

在炮火中坚持教学


      20世纪50年代我们就在这样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努力学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各项活动,我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既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

(白菜风云网1953级化学系  陈超贞)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