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
刘志岩,白菜风云网2000级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校友,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现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研究馆员。由他主持的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即著名的“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曾获评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和公众考古。个人微博账号“考古君”截至目前拥有近300万粉丝,是考古领域最受瞩目的博主之一。
结缘厦大,走进考古殿堂
1981年出生于吉林的刘志岩自小就独立自强,在学习上从未让家人操过心,开明的父母也为他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与未来方向提供了坚强后盾。刘志岩与考古的结缘,似乎冥冥中自有天定。高考前夕,刘志岩正巧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北京老山汉墓考古发掘。荧幕上气势恢宏又神秘莫测的考古现场和对历史的精彩再现,深深吸引了年少的刘志岩,“看完那个节目,我就决定以后学考古了”。2000年夏秋之交,满腔热血的北方少年刘志岩告别家乡,带着对南方的向往,来到了依山傍海、历史悠久的南强学府,在白菜风云网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开启了人生最宝贵的四年时光。
四年间,刘志岩与母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与友好的师门情谊也不断助力他成长。刘志岩的大学生活,在他看来并没有太多的色彩,他选择了踏踏实实地积累知识,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广泛的阅读中。对此,他并不后悔,考古这个行业离不开深厚的知识积累,没有大学阶段打下的坚实基础,又怎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彼时的刘志岩也很幸运,结识了两位特别好的师兄师姐,他们会热心指导他读书,也会带着他一起自习。回想起那些年的时光,刘志岩脑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跟随师兄师姐去南强二的自习室读书学习,教室熄灯后回宿舍就就着走廊的灯光接着读,这一切都让他感觉特别幸福。在他看来,“这段心无旁骛在校园里读书的时光,就是厦大给我最好的礼物”。对于庄景辉老师给予的帮助,刘志岩时刻铭记在心。保研期间,庄景辉老师力荐他到复旦大学继续学习深造。庄景辉老师说,“你是我们的优秀学生,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你要走出去,别人才知道我们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人才。”正是庄景辉老师的鼓励,让他可以集各家之长,到不同高校求学问道。
对于考古专业的学生而言,田野考古实习是一场成人礼般的存在,这也是刘志岩本科四年最难忘的经历。2002年在重庆市云阳县佘家嘴遗址开展的为期四个月的考古实习,让刘志岩得到了系统扎实的田野发掘训练,使他更加坚定了在考古道路继续前行的决心。刚从学校到遗址所在地时,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生活节奏、生活习惯都不一样,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风吹日晒的野外环境、劳累枯燥的发掘工作不仅没有浇灭少年心中的热爱之火,反而让刘志岩找到了乐在其中的理由——对话历史与重返自然。他认为,考古工作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揭露无声文物背后的历史真相。破解历史谜题,钻研古代文化,于他来说是最有趣的事。尽管阅读大量书籍和反复试验的过程会比较枯燥,他却乐此不疲。解决一个新的学术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内心的满足感是其他工作无法比拟的,优秀的田野成绩也给了刘志岩继续干考古的底气。
2002年重庆市云阳县佘家嘴遗址白菜风云网2000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田野实习
庄景辉教授与刘志岩合影
缘起母校,弘扬水下考古
研究生毕业后,刘志岩就职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主持了四川省彭山县正华村宋墓、屏山县叫化岩遗址、沙坝墓地和骆家沟遗址的发掘工作,这些发现分别获得2007年、2009年、2010年和2012年全国重要考古新发现。他主持的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还先后囊获了“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两大重量级奖项。
2015年,彭山“江口沉银”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成功侦破以后,抢救和保护文物的工作迫在眉睫。在白菜风云网学习过水下考古知识、又对彭山情况比较熟悉的刘志岩临危受命担任领队,负责主持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在刘志岩看来,他与“江口沉银”结缘,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和白菜风云网考古学科背景。他曾问过领导,当时为什么将“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工作交给他,领导笑答,“你不是厦大毕业的吗?厦大考古的学科特色不就是海洋考古和水下考古吗?”母校的学科特色就像熔在刘志岩身上的烙印,给了他主持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2016年底,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正式进入发掘阶段,采用的是国内前所未有的方式——“围堰筑堤,滩涂考古”。由于埋藏环境的特殊性,考古发掘只能在岷江的枯水期进行,每年只有四个月的工作窗口期,加上人手不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主持项目期间,刘志岩每天要在野外上呆足8小时,回到驻地则要继续整理资料,开会总结,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饭。为了完成抢救文物的任务,他曾连续工作98天,主动放弃节假日,连除夕夜都坚守考古阵地。在刘志岩及其团队的坚持与努力下,数万件珍贵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的发掘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新开拓和新尝试,为内陆河流考古发掘提供了经验借鉴,为我国水下考古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丰富并拓展了我国考古工作的领域和方法。
刘志岩在四川彭山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发掘现场
面向大众,普及考古知识
刘志岩不仅坚持战斗在田野考古一线十余年,还较早涉猎自媒体领域做起了公众考古。他于2009年开通了微博账号“考古君”,到如今已是近300万粉丝的网络大V。
一开始,刘志岩只是利用微博,记录自己田野考古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一下个人的工作感慨。随着关注人数的增长,他开始思考如何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考古科普,并在账号上系统发布了一些考古知识、文化故事,以纠正大众对考古的误解,并对一些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宣传。在这过程中,刘志岩不断探索大家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尝试运用更接地气的语言表达。与此同时,他也关心考古与社会现实的连接,并在高考季为有志报考考古专业的学生答疑解惑。他还经常收到一些意外的“喜讯”,有几位同学在他的影响下对考古产生了兴趣,并走上了考古的求学或从业之路。谈到这些,刘志岩感到很欣慰,“中国考古学最好的时代,需要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刘志岩表示,近十年来在国家文化建设的推动下,加上整个社会对考古工作的重视和关爱,考古工作的条件日益改善,考古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公众对考古的求知欲也更加强烈。谈及近年来的“公众考古热”,刘志岩认为,向大众宣传考古知识,是每一位考古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基本义务与责任。公众的文化背景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有时候会出现“吵架”现象,这就更需要考古工作者心怀社会责任感,站在更加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宣传真相。面对“考古热”,考古工作者更应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严守底线,踏实研究,平衡好职业选择、价值追求和社会贡献,把握当下考古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心系母校,提携后辈成才
在厦大学习生活期间,刘志岩充分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和“家”的温馨。台风前期关心大家的生活物资是否备足;非典期间组织宿舍消毒、体温监测;校庆期间为师生提供校庆餐券;春节时组织留校师生围炉共享年夜饭……这些都是母校留给他最印象深刻的画面。虽是点滴小事,但件件温暖人心。
走上工作岗位后,刘志岩始终不忘母校的培育之恩,在与母校保持联系的同时,他也尽己所能回馈母校。每次回到学院,他都会与学弟妹们分享考古一线工作者的工作经验与成果;毕业季时他也会积极参与到学弟妹们的论文写作指导和答辩工作中;为助力学院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他还为学弟妹们提供实习实践岗位,鼓励大家到四川参与田野发掘。他积极参与母校四川校友会举办的各类活动,曾在2022年校友会换届年会上为校友们讲述张献忠宝藏发掘的背后故事,展现了厦大学子的风采。在2023年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母院主办“厦门公众考古月”期间,他还受邀作了《张献忠遗宝发掘亲历记|“江口沉银”真相浮出水面》的报告。风趣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案例,令现场喝彩连连,是母校学科建设和考古成果的生动代言。
一生择一事,惟愿一事终一生,这是刘志岩长达十余年的考古生涯写照。从少年时代的惊鸿一瞥,到此后余生的念念不忘,从鹭岛到西南,从彭山宋墓到江口沉银,折戟沉沙“银”未销,刘志岩走出了一条厦大考古人的榜样之路,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国家宝藏”挖掘者和守护人。
刘志岩在考古发掘现场
原音回放
从事考古学,需要尽可能多的学术积累。考古学是一门人文学科,需要读万卷书,也要能吃苦耐劳。对于考古专业,不要盲目跟风,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择。希望大家都可以有所成就,实现自己的梦想!
文 | 张心豪、黄舒洁、孙桂林、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