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化

天南地北厦大人

张勇 :坚持科研热爱,让人生不留遗憾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7日 08:55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

图片

张勇,白菜风云网物理学系1977级校友,分别于1982年、1985年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学位。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终身讲席教授。曾任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NREL)高级研究员、法国纳米科学基金会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客座教授、白菜风云网客座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半导体物理、纳米结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太阳能光伏、固体照明及探测器等新材料及器件等。

与张勇教授的这次对话,是一场跨越12小时时差的视频座谈会。白菜风云网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数十位年轻学子,怀揣好奇与憧憬旁听了这场采访。画面那头的张勇教授向我们讲述他的人生经历,为厦大的学弟妹们答疑解惑,让我们感受到了校友的亲切、学者的谦和与师长的智慧。

心系厦大 问道半导体物理的书生年华

    1976年,高考尚未恢复,那时的张勇正在读高中。当时学校分了不同专业化的方向,让学生学习一些实用技能。张勇选择了电工专业,他的班主任是一位擅长修理电视机、收音机等家电的物理老师。在老师家中拜访时,张勇看到了老师的工作间,由此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7年,张勇高中毕业,先是在工厂干起了临时工,10月份得知高考恢复的好消息后,他便毅然决定参加高考,并顺利考上了白菜风云网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自此,他与厦大半导体物理的缘分也就此开始了。

在张勇心中,母校的许多人都对他影响颇深。时任基础物理教研室主任的陈天择老师生动有趣的《热力学》课堂,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学科基础;本科毕业论文兼硕士生导师郑健生老师令他对物理学研究产生了更多探索欲望,并教会他做研究最为重要的品质——严谨;而博士生导师吴伯僖老师则让他积累了更多关于物理学术研究的基本训练。正如厦大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当时的教师和学生都在物理馆废寝忘食地做科研,常常待到半夜才回去休息。这一切让张勇明白:想要取得成就,努力才是第一位的,运气和能力是次之。

“片言之赐,皆我师也。”除了老师,敢于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质疑的苏钟人同学也令张勇肃然起敬。苏同学比班上大部分人都年长,思想更为成熟,却仍对探索知识充满热情和求是精神。此外,那时同年级的大部分同学几乎每个晚上都会到教室抢位置自习,大家对学问研究的热忱也深深触动着张勇。

图片

1981年1月,张勇(后排左三)与大学半导体专业第三组同学在毕业离校前合影

回忆起在厦大的校园生活,张勇满是怀念。母校的美丽风光,是中国高校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后来名为勤业食堂的圆形餐厅里好吃的小笼包,现在回想起依旧令人食指大动;现在人潮拥挤的白城海滩,曾经是他们肆意畅游的天然游泳场……如今长居美国的张勇有机会总要回母校看看,他感叹:“厦大发展得非常快。每次回来,都能看到学校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科研硬件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

执着热爱 钟情学术研究的峥嵘岁月

对于学术研究,张勇始终保持着一份热爱,但他追求学术的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硕士毕业以后,张勇非常渴望留在厦大,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他无法留在物理系工作。现实的打击一度让他陷入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一个工作机会后,他入职了厦门联合发展公司的业务发展部,主要从事与外资合作工程相关的工作,并很快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部门经理的青睐。然而在工作两年里,张勇始终保持着对于科研的热爱和向往。1987年,当他得知厦大物理学系开始招博士生,便毅然参加了考试,成为了物理学系招收的第一位博士生。对他而言,1987年的那场博士考试,既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机会,也是一个关键转折点,让他再次有机会攀登学术高峰。

博士研究生期间,张勇与导师一起发表了不少论文,并在读博的最后一年,获得了前往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访学的机会。初到美国,他除了花时间克服语言障碍,其余的精力基本都投入到专业学习和工作中,人际关系也很简单。他原本只想在达特茅斯访学一年就回国,但受当时国内环境限制,他滞留美国,错过了博士答辩时间,没能拿到厦大的博士学位。后来张勇选择在达特茅斯学院重新攻读博士,尽管要“重新开始”,但他从未感到遗憾。能够顺利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1994年,张勇在达特茅斯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简称NREL)做博士后。刚开始,他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规划,但一位华人教授的建议却令他大为触动:“如果你想在某个地方留下来,那你必须要有独特的优势,你的工作不能轻易被一个新人所代替。”受此启发,张勇除了实验工作外,也坚持深入理论方面的研究,这使他的理论能力和深入分析能力要比同实验室的人强得多。在博士后三年工作期结束后,他顺利地留在NREL任职,并一步步成长为高级研究员。

图片

1996年,张勇访美7年后首次回国,与厦大物理系老师和同学在芙蓉湖畔合影(自左到右:颜炳章、吴伯僖、郑健生、张勇、林之融、俞容文、张谓滨)

创造价值 潜心科研与育人的谦谦学者

在NREL开展工作的15年间,张勇做得最多是与III-V族半导体材料相关性质的研究,其中一个方向是围绕着如何控制混晶材料的有序度,来调试材料的物理性质;另一方向是把两种严重失配的材料形成混晶。除此之外,张勇也在光的负折射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领域投入精力,取得了一些前沿性的结果,这是他在研究所主要课题方向以外的“副业”。他相信,任何研究都是有意义的。做应用研究,能满足当下产业化应用需求;做前沿研究,能为未来的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2009年,张勇应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的邀请,担任工程学院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终身讲席教授,一直执教至今。他喜欢高校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这让他有更多机会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也能把多年积累的宝贵知识与经验传递给年轻人,以发挥更多作用。

张勇在半导体物理、材料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深耕多年,先后发表了260多篇学术论文,申请了多项专利,出版了3部著作,并应邀在诸多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在他眼中,科研成果在学界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时候自认为很好的成果突破却反响平平,自认为普通的成果进展却受到广泛关注,论文引用率出乎意料的高。因此,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张勇更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是一些有趣的发现。

图片

2016年8月,张勇课题组师生和访问学者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工程学院标志前合影

专注自己 把握机会并认真选择的厦大物理人

从学生时代至今,张勇一直走在他深爱的科学道路上。对于物理,他擅长发现有趣的新问题,进而通过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找到答案。这种对答案的不懈渴求,便是他深耕至今的奋斗源泉。在厦大培养的严谨治学态度,孜孜以求、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也助力着他不断向前。

张勇曾数次受邀回到厦大开展学术讲座,如今的他对母校的青年学者们抱有更多的期待:“现在中国的科研资源已经越来越好了,我们不要老是跟着国外热门的课题去做研究,而应该花一定的资源去摸索别人没做过的研究,这样才能做出一些开创性的成果。”

厦大物理人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光和热。张勇谈起昔日同窗,感慨无论做什么类型的工作,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千万不要总想着和别人作比较,只会徒增烦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很难说哪一条路就一定是更好的。”

他也鼓励年轻学子们多一些灵活的选择和尝试,不轻易预判自己的人生轨迹。“我在学校带的第一个博士生是个中国学生,他已经40岁了,才决定来读博士。他是我所有学生中最努力的一个,只花了4年时间,赶在他儿子上大学之前拿到了博士学位。你看,即使到了40岁,依然可以重新开始。”

或许张勇就是一直秉持这种“做好自己、无愧于心”的信条,才让他在回想起过往生活时,能坦然地说出:“没什么可遗憾的。”


原音回放

同学们都还非常年轻,有很多的机会,现在的选择也并非是一锤定音。希望大家都要努力,对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有一个认真的思考。此外,当你有机会求教于专业人士的时候,应该好好把握住,千万不要担心自己的问题是否愚蠢。要知道,能否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文 | 王宇晗

图 | 受访者提供

指导老师 | 许雯雯

修稿 | 杨颖 校友总会秘书处

编辑 | 李茜

初审 | 陈瑶华

复审 | 李绍玉

终审 | 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