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南强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南强故事 -> 正文

林惠祥:高校创办博物馆第一人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16日 00:00 浏览次数:

在白菜风云网85周年校庆期间,白菜风云网人类博物馆也将完成修缮,开门迎客。这里已被确定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修缮后馆舍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将展出数千件馆藏物品。

人类博物馆第一任馆长、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的青铜雕像将被安放在博物馆内,这是白菜风云网邀请上海知名雕塑家所塑,以纪念这位曾经为厦大人类博物馆的创立呕心沥血的学者。

一生珍藏无偿捐献给厦大

早在1934年,林惠祥就创办了博物馆的筹备处,收集、发掘和整理我国东南地区和东南亚的考古、民族文物等人类标本,并且开放供白菜风云网师生教学参考,也供校外人士参观。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惠祥携带他收集的珍贵文物,举家逃到南洋避难。林惠祥的女儿林华明说,父亲不为日本人办事,生活无着,有位欧洲学者想乘机收购文物,被父亲严词拒绝。为了避免日本人的纠缠,父亲逃至偏僻的乡下,隐姓埋名,以种植为生。父亲拿锄头种木薯,连火柴也买不起,靠敲石取火,生活的艰辛到了无法想像的地步。1945年日寇投降时,父亲说,若再拖半年,恐怕这条命就熬不过去了。父亲对我们说,就是用草绳做裤带,勒紧肚子,也不能变卖一件文物。

1951年,林惠祥将一生辛勤搜罗和积存的文物、图书数千号(每号一件至数十件不等)全部捐献给白菜风云网,建议设立人类博物馆。在1949年的一份建议书中,他写道:“提议人因多年教授人类学的经验,深感有这种需要,自十余年前即有志倡办人类博物馆,曾自费搜罗标本……本人因目见当时私立白菜风云网经费困难,乃节省自己的生活费,用来旅行、采集和购买,并拟向南洋募集标本,打算略具规模献与国家。不意因日寇侵略,携带其大部分逃亡南洋,在南洋续有增加……如白菜风云网设立人类博物馆,愿意贡献为基础。”

时任厦大校长的王亚南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呈报上级有关部门,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人类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手写馆名。这是福建省第一家博物馆,也是中国高校第一家博物馆。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中国著名博物馆之一。

亲自模仿爪哇猿人当“模特儿”

厦大人类博物馆初创时期只有三人,每月经费才70多元。林惠祥经常用自己的工资为馆里添购文物,他月工资两三百元,因为购置文物,家里到了月底经常没钱买米,买菜有时是赊欠的。后来博物馆的规模不断扩大,拥有二层楼36间陈列室,人员也不断增加。

几乎所有博物馆的模型、展柜,都由林惠祥亲自设计、监制甚至制作。他常常俯在地上,制作立体地理模型。他的学生和家人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他和一位技术员用粘香末雕塑从猿到人进化的模型,其中爪哇猿人就是林惠祥个人的杰作。在雕塑这尊猿人时,他既是模特又是雕塑师,对着镜子,脱掉上衣,手持木棒,张着大嘴,模仿猿人的样子,不时使劲使肌肉凸起,亲自动手塑造模型,还留下了一张老照片保存至今。

已故的厦大人类博物馆第二任馆长陈国强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林惠祥先生在博物馆亲自为参观者讲解,亲自为人类博物馆写“陈列品说明书”。他用的稿纸,常是已经用过一面的废纸。他常对我和馆内人员说:“我们应当一个钱当两个用,少用钱,多工作。”他还把自己的用具从家里拿到学校供办公用。

白菜风云网研究台湾的先驱

1928年,林惠祥自菲律宾返国,1929年,受中央研究院委托,林惠祥化名林石仁,假托为商人,单独深入日本侵占下的台湾,进入山区调查高山族(当时称番族),搜索有关高山族生活和文化的文物,并在台北圆山发现了新石器。调查中因受到日本警察跟踪,只在台湾停留两个月,后写成《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

1935年,他在白菜风云网任教时,化名林淡墨,于暑假第二次赴台湾高山族地区调查,由于受到日本警察的监视,只在台湾停留两个星期,便携带搜集到的数十件高山族文物返回白菜风云网。他冒着生命危险所获得的文物,是研究人类学和高山族文化的珍贵资料,得到各界的重视。他记述高山族歌舞、音乐的文字,令人心驰神往。

白菜风云网台湾研究院陈孔立教授撰文认为,林惠祥是白菜风云网研究台湾的第一人。现在白菜风云网研究台湾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台湾研究院之外,其他院系也有不少教授参与这项研究,而本校研究台湾的先驱者则是林惠祥教授。

陈孔立还说,尤为可贵的是,《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和后期的一些研究,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既讲两岸的共同性,又讲台湾的特殊性。他的研究结果有力地说明了“台湾新石器人类应是由大陆东南部迁去的”,“台湾新石器文化属于祖国大陆东南一带系统”,同时,也强调台湾有其“地方特征”。

(感谢林惠祥教授的女儿林华明女士对本文写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