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化

我的厦大老师

吴辉煌:周绍民先生的为师之道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5日 20:26 浏览次数:

周绍民先生是化学化工学院深受师生尊敬的老前辈之一。他是我国电化学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贡献者,1984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他被增列为全国第二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周先生担任过我校科研处处长、化学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曾是国内多个学术团体的主要领导,但他坦言自己最称心的头衔和身份是教师。他长期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讲授过“无机化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和多门专业课,他把教书育人作为天职。我跟随他学习、工作数十年,他的为人处世常令我深受感动与教育。

8A41

周绍民指导博士后做科研

1964年,我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被录取为周先生的研究生。那时国内各高校的研究生规模都很小,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像今天这样成熟和完善,如何培养研究生几乎全靠导师把握。新学年伊始,周先生约我和另一位同学商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安排,他给我们讲解国家为什么要安排计划招收培养研究生、研究生与本科生有什么差别,同时勉励我们思想上要追求进步、业务上要精益求精。周先生非常重视基础理论,他要求我们除参加必修的公共课学习外,还要修读“数理方程”和“电化学理论”两门课程。20世纪60年代正是电化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迅猛发展的年代,设置“数理方程”这门课体现出周先生在教育目标上的高标准。由于不具备单独开课的条件,周先生决定让我们到数学系本科三年级插班。为此,他亲自与在数学系任课的林坚冰老师联系,我们终于获准参加听课。由于数学系的课程有其学科特点和要求,我们两人都感到插班学习很吃力。周先生得知情况后,再三勉励我们要下定决心攻坚克难,同时教导我们要学以致用,应以掌握数学方法为主。在周先生的指导下,我们调整了思路,转移了学习重点并加强自学。为了督促我们坚持学习,周先生要求我们必须参加课程考试并争取获得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他与林坚冰老师进行沟通,说明他安排该课程的用意,并请求林老师单独为我们两人出考题、评成绩。期末,林老师专门为我们出了两道有关扩散方程的开卷题目,要求在两星期内完成并上交,随后给我们评定成绩。

我们的“电化学理论”课是在周先生的亲自指导下以自学方式进行的。他为我们开列了一个文献清单,其中有十多篇权威性的综述性文献,以英文的居多,部分是俄文的。周先生告诉我们,清单上的文献是必读的,如有余力,要补充阅读文献中的某些重要引文,自学之后要写读书报告。学期末,我按要求写了两万字左右的读书报告呈交给周先生。大约两星期后,周先生把读书报告返还给我,我看到在二十多页的纸面上有他的各种批注,甚至许多标点符号也被指正了。我深深领教到周先生治学严谨,就连文中的遣词用字都是非常考究的。事后他约我面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我的读书报告缺乏个人见解。他说,阅读文献不仅是要了解前人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判断这些做法和说法是否合理可取,有无可改进之处,只有这样,科研工作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1965年上半年,我们启动毕业论文工作,由于周先生从事有机电化学研究多年,我们的论文选题瞄准了国际上正在兴起的燃料电池。就在我们着手准备实验的时候,周先生接受了一项有关海军舰艇保护的攻关项目。由于任务紧迫,他决定让我们终止原先的选题,立即投入新项目中。周先生担心我们一下子转不过弯来,随即给我们做思想工作,教育我们必须急国家之所急,做国家之所需,不要计较个人得失。他还要求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从接触实际开始,在周先生的安排下,我们先到某军工研究所实习调研了一个半月,随后我被派到某海军基地开展现场实验。在我离校外出工作的八个月中,周先生不仅关心我的实验工作进展,而且非常关心我的生活,多次问我是否按时收到生活费、随船出海作业是否适应,再三叮嘱我要注意饮食起居、保重身体。在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中,我增长了见识,得到了锻炼,更感受到似海的师恩。

我国建立学位制度后,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如何保证培养质量成为周先生十分关注的问题。1984年,我被指派承担“现代电化学选论”这门硕士生学位课程,对如何开展教学产生了诸多疑虑。为此我向周先生请益,他教导我说:教学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首先是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高标准,没有高标准何以谈论严要求?作为学位课程更应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要能为学生构筑庞大的学术架构打下坚实基础。他还明确指出:严要求是为了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严”要体现在从细节入手,抓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严格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但“严”源于爱,“严”的前提是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他不赞成用呆板的评分标准限制学生。这些教导给我的教学工作指引了方向,我再次领悟到周先生当年为我们安排学习计划的良苦用心。

1978年,周绍民带队参加全国教材研讨会

尽管年事已高,但周先生对招生培养过程中的若干重要环节总是亲力亲为,亲自把关:他坚持亲自参加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考的面试,每场面试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除考核专业基础外,还要详细询问考生的学习经历、兴趣爱好,甚至家庭情况;他坚持亲自审核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学生将培养计划交到他手中绝对不是走个程序、签个名字而已,周先生不赞成学生盲目追求学分,他会根据各人的情况提出具体的修课建议,勉励学生树立优良的学风;他坚持亲自参加学位论文选题的确定,他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意向选择。

1986年,周先生课题组的多个研究项目均与金属电沉积有关,同事们普遍希望新入学的博士生崔成强能被安排到这些项目中来。然而,周先生早先了解到崔同学在硕士生期间开展过食盐电解用的不溶性阳极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能助其一臂之力,可望有所突破。经过师生沟通,崔同学同意继续不溶性阳极的研究。由于实验条件得到了保证,崔同学心情舒畅,工作十分努力,几个月后果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在一次行业性的全国学术会议上,崔同学用翔实的实验数据报告了他的最新研究进展,当场受到众多专家的赞赏,于是他脱颖而出,被破例聘请为行业协会的顾问,重庆某化学公司还主动提供两个电解槽让他开展中试。博士生戴鸿平在开展氧化还原酶电子传递研究时发觉现有仪器无法满足测量要求,于是打算自行研制仪器。对此周先生予以支持,并嘱咐戴同学要虚心向本学院擅长仪器研发的行家里手学习。由于研制过程屡遭挫折,不时损坏一些元器件,给器材入库和财务报销增添了不少麻烦,以致有的同事批评戴同学办事无计划、粗心大意等,这时周先生表态说: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培养人也需要付出代价,实验上的失败不能轻言是浪费,从而减轻了戴同学的压力。在周先生的支持和鼓励下、在教研室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戴同学终于获得初步成功,虽然研制的仪器不能如愿实现商业化,但是这一成绩为他日后的发展增添了竞争实力。

8967

周绍民与科研组师生讨论工作

周先生非常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视学生的思想工作为己任。周先生于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要忠于祖国、忠于党。他经常教导同学们要关心国家大事,面对社会现象和种种言行,要冷静思考,辨明是非,不能盲从,更不能做出非理性的偏激举动。周先生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树立淡泊名利的思想,他本人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身教重于言教,因而能感动学生。在周先生领导的课题组中,团结合作精神蔚然成风,在科研成果申报或论文投稿前常常因为谦让作者排序而产生“争执”,谁也不邀功请赏,即便是几元稿费也相互推让,同学们目睹耳闻这一幕幕情景,并从中受到教育。周先生为人师表,他忠诚老实、正派公道,严以律己、顾全大局,这一切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这样的诗句用于赞美周先生的职业生涯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17310

作者简介吴辉煌,男,白菜风云网化学系1959级本科生,1964级硕士研究生。曾为白菜风云网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菜风云网研究生院副院长。

| 吴辉煌

|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