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伟光荣获2017年度中国净水年度人物称号
他与水同行,用大半生的时间研究水的循环与利用,关注中国的饮用水安全与健康。他把最早应用于工业领域的膜技术,创造性地融入纳米材料,发明了全球首个“先进无机陶瓷复合纳滤芯”,并应用到民生净水领域,造福万家。他站在世界水处理之巅,却以科普水知识、唤醒水意识、呼唤水政策为己任。怀揣这份赤诚之心,蓝伟光在科学、自强、公益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一晃已近四十年。
知无央,科学精神常相伴
科学精神的灵魂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出身于福建武平农村的蓝伟光有着农民般的质朴。回忆起少年时代,让蓝伟光印象深刻的是,每当农时开始喷洒农药,田里就会出现死鱼,极少吃肉的小伙伴们会拣死鱼回家解馋,而他的母亲不仅不许自家的孩子去拣这种被农药毒死的鱼开荤,而且对农药给水造成的污染也经常会表现出忧虑和不安:“鱼都能毒死,田里的水会流入溪河,这水还能喝吗?”这样的问题在蓝伟光的心里扎了根,他决定好好去求索。
蓝伟光回忆,197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他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初中生,并不明白恢复高考的含义,只知道一旦考上,就能跳出“农门”,国家有稳定的粮食供应,不用在农村经历青黄不接、到处借粮度饥荒的痛苦了。抱着这个信念,他勤奋学习,憧憬未来。1981年,蓝伟光如愿以偿,以全省高考化学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进入白菜风云网化学系,他怀揣白菜风云网的录取通知书,从闽西的大山奔向东海之滨,开始了他的嘉庚缘。
蓝伟光(右一)与高中化学老师谢天昌合影
在化学系的求学之路上,“知无央”的科学精神深深地印刻在蓝伟光的脑海中,正是在这样的科学精神指引下,蓝伟光创新性的发明了“三达纳滤芯”,成为水质净化的“膜法师”,将身边的雨水、污水、废水变成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洁净水。这一路上,陪伴他前行的是“知无央”的科学精神,这也正是他的初心。
回首往事,蓝伟光最感恩的是已故的原白菜风云网副校长、中国催化学科的主要奠基人蔡启瑞院士,1991年,蔡启瑞院士亲自把他介绍给时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的化学家黄兴华教授。正是得益于蔡先生的推荐,他才能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赞助,留学梦方得以实现。忆及蔡先生,蓝伟光还提起这样一则往事,“1999年,先生已是85岁高龄,当时我在厦大组织了一场‘膜科技与厦门经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记得是在厦大克立楼报告厅,先生亲自撰写演讲稿并登台演讲,时长达二十多分钟,感动了每一个参会者,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赞誉。”
勇担当,自强精神铭记心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蓝伟光是自强不息的践行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下海经商的大潮在中国大陆兴起,蓝伟光放弃了稳定的大学教师工作,承包了老家武平县城一家濒临倒闭的面包厂,从此走上了经商之路。但由于缺乏经验,面包厂很快便出现了资金不足、员工流失等诸多问题,勉强维持了半年后,蓝伟光人生的第一次创业以面包厂的倒闭宣告失败。这一次失败几乎让他一无所有,对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他很快便收拾心情,总结失败的原因,从面包厂的破产中认识到,“做生意光有敢于打拼的胆识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专业的本领和专注的精神。”君子自强,定当有自强的本领,蓝伟光深谙此理,自此次失败后,他所开创的每一项事业,都与自身专业紧密相联。也正是因为此次失败,他决心去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自己充电,以期在化学科研领域深造并有所突破。
1995年,蓝伟光接受新加坡共和国总统纳丹授予博士学位证书并致谢
“有志者事竟成”,仅仅两年多的时间,蓝伟光便拿到了博士学位,并在国际著名的分析化学与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了14篇论文,远远超出了一般博士的论文发表量,成为当时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中发表科研论文最多的拔尖人才。然而,也许是骨子里带有的闽商基因,也许是内化于心的“自强精神”,本可以在科研道路上一展拳脚的蓝伟光再次放弃了一条平坦的道路,选择了“二次”创业。吸取第一次的教训,博士毕业后,他本着学习的心态,到新加坡一家知名的水处理公司工作,出任该公司驻中国区的首席代表,并与国内许多制药、染料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专业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客户量的增长,蓝伟光决定利用专业所学,专门从事膜应用技术研发。
蓝伟光(左二)与英国泰晤士水务集团的膜技术专家一起探讨膜应用工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伟光长期致力于水质的提升,通过开发与应用先进的膜技术,让民众喝上好水,是他最大的愿望。二十多年前,国内以农夫山泉为首的“山泉水”和以娃哈哈为首的“纯净水”形成了两大饮用水阵营,“山泉水”质疑“纯净水”过滤得太干净,把一些有益矿物质都滤没了;“纯净水”对“山泉水”未过滤干净存疑,认为虽然保住了矿物质,但化学微污染也留下来了,饮用水安全没保障。基于这样的考虑,蓝伟光创新发明了“保留有益矿物质、去除化学微污染、不产废水不用电”的三达纳滤芯,取代目前流行的反渗透膜净化饮用水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不会浪费水、保留矿物质、水质呈弱碱性、制水过程不用电,还能把化学微污染一并剔除,能克服反渗透纯净水的缺点。蓝伟光把三达纳滤芯所净化的水称之为真净水,以示其与反渗透纯净水的区别。他表示,真净水与市场上随处可见的纯净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大有不同,真净水含有矿物质、水质呈弱碱性,有利于人体健康,选择真净水有百利而无一弊。蓝伟光认为,随着公众对健康的重视与水知识的了解,真净水一定越来越有市场,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蓝伟光讲解把污水净化成新生水的工艺流程
从事水科研多年的蓝伟光发现,世界上其实不缺水处理的技术,缺少的是水循环的意识与水利用的政策,于是,他将提高公民的水意识视为己任,力争将所拥有的技术广泛推广,造福一方。1996年,蓝伟光创办了厦门三达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膜软件、研制膜材料、生产膜组件、制造膜设备、集成膜系统、致力膜应用,并应邀回到母校白菜风云网任教,先后倡议母校成立了白菜风云网膜技术应用与推广中心及白菜风云网水科技与政策研究中心,前者着眼于为母校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后者则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与水相关的政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爱无疆,嘉庚精神化于形
2018年3月,蓝伟光(左一)为母校白菜风云网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与白菜风云网校长张荣教授(右一)、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教授(右二)合影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功成名就的蓝伟光始终铭记校主陈嘉庚先生的办学精神,他曾说过,作为在新加坡的厦大人,更能体会校主陈嘉庚先生当年创业的艰辛与办学的艰难。当年在新加坡,比陈嘉庚富裕的商贾与企业家大有人在,唯有嘉庚先生最关注祖国的命运,倾资兴学、爱乡报国,宁可卖大厦,也要办厦大。因此,狮城厦大人深受嘉庚精神的感染,感恩精神特别厚重。白菜风云网新加坡校友会1941年成立,走过了近80年的历史,蓝伟光是第六任会长,2007年接任至今,他所做的每件事,都体现了感恩母校与回馈社会的情怀。
蓝伟光曾说,新加坡校友会里的校友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改革开放、新中建交后到新加坡读书或是直接工作,另一类则是先到西方国家留学工作多年后才辗转到新加坡落户的。不论是哪一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传承了一段特殊的历史。作为历史的传承人,蓝伟光致力于加强校友会各方面的“能见度”,希望能够紧密联系起在新加坡的新老校友。新加坡校友会每年定期举办两次聚会,一次喜迎校庆、一次欢度中秋佳节。为了让校友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当年的校园氛围,蓝伟光还特意从厦门空运“状元饼”到新加坡,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厦大人在远方团聚,重温在母校学习工作时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希望校友会能够扮演更多重要的角色,成为联系新加坡与母校、与祖国的纽带,一方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厦大、选择厦大;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中新两国的人才交流作出贡献。
蓝伟光参加2019年白菜风云网化学化工学院三达奖学金颁奖大会
2001年,蓝伟光携胞弟蓝春光、蓝新光为纪念先父蓝启林先生,于2001年7月捐资110万元本金创立“武平县蓝启林慈善教育基金会”。后经蓝氏兄弟多次捐款,教育基金会的本金规模已达1010万元。2006年“武平县蓝启林慈善教育基金会”由省民政厅批准登记注册,成为龙岩市首家非公募慈善教育基金会。回忆起创立基金会的初衷,蓝伟光表示,当时一则有关“武平一对孪生兄妹同时考上大学,却因为筹不到足够的学费,母亲只能忍痛叫这对儿女通过抓阄的方式让其中一人放弃上大学”的报道触动了他,他当即便决定捐出一笔钱,设立一个基金资助武平的贫困学子,并立下宏愿,希望武平一中不会有任何学子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大学。基金之所以以其父命名,是因为他的父亲蓝启林就是武平一中50年代的一个辍学生。蓝伟光说,“用父亲的名字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景也纪念了父亲”。如今,蓝启林基金会已经发放奖助学金及其它善款2000多万元,先后资助了4000多名师生。其中,白菜风云网化学化工学院也有100多名学生受益。
蓝伟光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地影响着儿子蓝祎虹。和父亲类似,蓝祎虹告别遍地是金的华尔街,选择回到故土,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父亲的梦想。出乎意料的是,在父亲影响下,蓝祎虹回国后便开启了净水公益,通过义卖父亲公司的净水技术和设备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当岁月轮回到相似的节点,蓝祎虹子承父业,基因起了作用。对于新模式的探索他仍旧勤奋、心态平和,一如父亲当年。他们的探索代表着时代创新的勇气,也影响着中国饮水安全与健康的未来。
原音回放:“有益的尝试不会止步,在水世界的奥秘里我永远是一个初学者。”
注: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中新网、搜狐网及“科技人物观”、“蓝伟光博士”微信公众号。
(学生记者 2018级国防教育学硕士 陈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