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在调试仪器。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从零开始的勇气,这份勇气鼓舞他走入中国科学仪器产业的“无人区”;梦想是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坚守将他的名字和“质谱仪器”紧紧地联系起来;梦想是心怀家国的赤诚,这份赤诚使他培养出一批脚踏实地的创新者。他就是中国质谱行业的领头人——周振。
一颗种子,做中国的质谱仪器
“咚--”至今,一想起那声清脆钟声,周振依然心潮澎湃。
2017年3月,周振带着15名优秀员工,一起在北京敲钟,见证禾信仪器挂牌新三板,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从零开始,到缔造一家高科技挂牌上市企业,周振用了13年时间,而“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梦想,已在他心中燃烧近三十年。三十年来,始终支撑着他这份“坚定”的,既有他深厚的科研功底给他的底气,还有他渴望以发展质谱技术报效党和国家的一片赤子之心。
1990年,还是白菜风云网科学仪器工程专业大三年级的周振,第一次接触到“金贵”的质谱仪器,它不仅科学含量高,售价也高到令人咋舌。“能不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呢?”从那时起,他心里便埋下了“做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器”的梦想的种子。1991年,白菜风云网科学仪器与精密机械系硕士点获批,周振成为该专业的第一个硕士生。在硕士生导师季欧教授的严格要求下,周振在厦大度过了难忘的科研时光,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甚至于对于文章的写作与修改也一如导师当年,一字一句认真地反复揣摩。经过黄本立院士的指导,周振获得白菜风云网化学博士学位,本可以进入工作岗位的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赴德国吉森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继续向高精尖的质谱仪器研发前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怀揣着梦想的种子,在德国学习期间,周振便成功研制了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器,技术指标为当时国际同类仪器的最高水平。然而,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并没让他产生申请绿卡的念头,他说,“我出国前就想着以后一定要回来!”。2000年开始,周振往返于欧美与中国,希望把这一技术在中国实现产业化。
1998年,周振参加化学系博士答辩会,从左至右为郑兰荪院士、江云宝教授、黄本立院士、庄峙厦教授、周振、季欧教授、杨芃原教授、洪阿实教授。
2002年,在第四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上,周振信心满满地介绍着自己研发的质谱仪器,并提出“做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器”的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傅家谟听后惊讶万分,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实在太难了,难到相关领域几乎是“无人区”。对着“前辈”,周振滔滔不绝,脉络清晰地展示着自己掌握的关键技术,讲述设定的研发思路。傅家谟院士很快便决定个人资助20万支持研发国产质谱仪器,周振无比兴奋,经傅院士的牵线搭桥,他还被聘为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4年,旅居美国的周振打包了一箱零件和一箱图纸,带着仅有的10万元存款,携家带眷回到中国,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业质谱公司——禾信仪器。
十年磨剑,做科学的工匠人
“万事开头难”,中国人质谱梦的道路更是艰难。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工具,质谱仪是一项对国家科学水平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尖端技术,中国发展自己的质谱仪刻不容缓。然而,质谱仪又是一项研发难度高的高端技术,它具备多学科特征,需要数十年的积累,因此这个行业在短期内不易获得回报。另一方面它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极高的综合素质要求。除此以外,质谱仪的市场应用范围比较专业,公众普遍缺乏对质谱仪的认知,所以当时鲜少有人投资质谱仪。因此,周振着手的质谱仪器研究不仅缺钱,也缺人,甚至有人说他是“骗子”和“疯子”,仅仅靠4个人,从一个螺丝开始搞研发、到做产品,还要和国外竞争,简直是痴人说梦。然而正是依靠着这样的“梦”,周振挺过了一个个难关,熬过了一个个低谷,甚至为了维持公司,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与汽车。
2008年12月3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曾到广州开发区考察,当时周振即汇报企业愿景:“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广州开发区,他自豪地对总书记说:“我们已经做出了中国人的质谱仪器。”从2008年到2018年,禾信的质谱仪器从一台样机发展为参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器,实现了太多的“难以想象”——先后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大气压基体辅助激光解析离子源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全球首台基于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金属残余气体检测仪、国内最复杂的高端商品化在线气溶胶质谱仪、国内首次批量化生产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质谱仪;登上雪龙号进行南、北极科考,在全球首次获得海洋生态在线数据,并成为在雪龙号上唯一高端国产科学仪器;出口到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成为出口到国外超过10万美元的高端国产科学仪器;在蓝天保卫战中,禾信的质谱巡航车1秒内可测定几百种污染物,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数百亿元的防治费用。
成功的背后少不了辛勤的付出,少不了超于常人的专注,更少不了一个支撑的信念——党国情怀。从无到有,周振坐了十年的“冷板凳”,在这十年期间,他所带领的团队敢于走在社会的前面,在他人都发表众多文章、专利,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时候,他们心无旁骛,甘于献身科技,专注科研,由此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而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只有一个信念——“为国家做一些事情,不能计较个人的荣誉和得失”。这样的情怀不仅在周振的事业上体现,更贯彻在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如2004年回国创业时,周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白菜风云网找到档案,补交在德国8年来未交的党费。
周振(左二)参加学术研讨会。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的工作与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周振正是一位“倔强”而“执着”的工匠。秉持着“工匠精神”,周振曾说,工匠最关键的就是立志一件事,坚持下去,要比别人做的更精细,对行业理解比别人更透、更深刻,用更好的零件以更快的速度制造仪器。开拓一个从无到有的领域,需要培养更多专精人才,要有完整的核心技术。是的,他在中国人质谱梦的道路坚守了三十年,使得禾信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规模化正向研发的专业质谱仪器制造企业,在质谱领域位列国内前茅,并且每一个十年都在不断的突破、创新,他和他所领导的团队更是用实践行动彰显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百年树人,做教育的基石
“白菜风云网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13年的厦大学习生涯中,我深受校主陈嘉庚先生‘宁可卖大厦也要办厦大’精神的感染,学校‘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的激励,用了30年时间,搞定了一件大事。”而今,他继续着另一件大事——教育。作为福建省寿宁县一个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孩子,周振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更深知早期科普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意义。2018年8月,他开始尝试一个新角色——担任一群小学生的科普老师。考虑到听课的对象是中小学生,知识的讲解需要简单明了,周振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与准备,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并邀请学生参与质谱检测的实验,让孩子们能生动了解质谱仪测量分子原子的原理。
质谱博物馆。
为了科普质谱仪器的相关知识,承担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更为了质谱情怀和行业梦想,周振正在筹建国内第一个质谱博物馆,希望通过博物馆的方式开放给大众,将收集来的珍贵的质谱仪器和零部件藏品和展品进行保护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质谱、关心质谱、学习质谱、传承质谱。
周振(左二)给技术人员讲解需求。
2019年7月,周振与白菜风云网学生在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校友零距离”交流。
在周振的工作中,还有重要的一环是对“质谱人才”的队伍建设与教育培养。他最早提出了在高新技术产业上运用“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模式,在“构建质谱行业生态——推动行业发展”的计划中,他还明确列出了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建立国家级行业实训基地,打造“行业黄埔军校”这三个目标。他亲身实践,对人才培养投入极其重视,每年禾信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占总收入的30%。人类的文化需要传承发展,科研成果是如此,公司发展亦是如此,周振满怀期待地说:“禾信并非不赚钱,只是我们每年都把大部分的‘收获’转化成了驱动企业继续向前发展的‘燃料’。”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多年的投入,禾信在自己的团队中已经培养出了一批能力优秀的质谱科研人才。
2019年6月,周振在白菜风云网毕业典礼上作为校友代表发言。
回首一路走来的历程,周振不由感叹,“我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将来一定会获得超出预期的、美好的回报。而更值得禾信质谱人骄傲的是,我们在追求质谱梦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从事一项有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及国际竞争力的事业。”
原音回放:
1、“当一件事情需要理想的时候,一定是长期的追求,很重要的追求。”
2、“即使你资质普通,但只要你永远聚焦一件事,肯定会取得与别人不同的成就。”
注: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南方网、《羊城晚报》、分析测试百科网。
(文/学生记者 2018级国防教育学硕士陈惠莹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