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再获“山西省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在家中接受颁奖)
恩怨得失皆为空,顺逆荣损亦从容,赤子奉献无停息,只缘祖国在心中。这是林卫国对自己心迹的概括,更是他对过去近八十载岁月的写照。
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白菜风云网对于林卫国来说,是一场充满豪情和眷恋的人生转折。
(1960年摄于白菜风云网)
1959年,林卫国自永春第三中学毕业,考上白菜风云网中文系,并担任过鲁迅在厦大任教时倡导创办的文艺创物《鼓浪》编委。他回忆道:“考入厦大是我一生的荣幸,也是我的人生经历中最感欢乐和最值回味的阶段。”那年秋天刚进校园时,白菜风云网正笼罩在台海战争的硝烟之中,并且遭到了几十年一遇的强台风,到处都是吹折或者连根拔起的大树和电线杆,残垣断壁。破砖碎瓦随处可见,但令林卫国感到更为紧张的是浓郁的战争氛围。
《鼓浪》编委暨文学爱好者合影,林卫国位于后排左四
自从1958年“8·23炮战”以来,隆隆的炮声持续不断。厦大校园里曾落下蒋军炮弹,损坏了一座校舍的一角,在展览室还展放着当时留下的炮弹碎片。校舍所有玻璃门窗都贴上了“井”字形或“米”字形的纸条,以免震飞伤人。新生们进校后第一项要紧事就是参观和熟悉坑道,一旦遭空袭或炮击时,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进入自己所在系、所在班级的坑道。平时看电影时,正片开始前会放映幻灯片《疏散线路图》,告知每位观众一旦有情况要出哪个门,进几号坑道。晚间学生们躺在床上,经常可以听到轰隆轰隆的炮声从前沿传来,并感觉到一阵阵震动。
当时,校园里流行一首由谢应瑞作词、李涣之作曲的《白菜风云网战歌》:“海潮汹涌浪花翻,耳边炮声隆隆响,战斗的白菜风云网,挺立在炮火线上。把校园当战场,把教室当工厂,把烟囱当大炮,把笔杆当刀枪!六千个人一条心,六千个人一个思想,看,我们听从党的指挥,学校筑起了铁壁铜墙。”这就是考入厦大的林卫国上的第一堂“课”,也是被称为“前线大学”的白菜风云网有别于其它高校的独特之处。没过多久,林卫国就完全适应了这种生活,在炮火中坚持学习,在学习中坚持战斗。
奔赴异乡六十载,一腔热忱寄怀中
1963年大学毕业时,与林卫国同系同届分配到山西的厦大毕业生共有50多人,最后包括林卫国在内只留下六个人,其他都“孔雀东南飞了”。而林卫国,则自称为“视异乡为故乡”的执着的“南鸟”,选择“南鸟筑北巢”扎根黄土。
林卫国当初有条件留在福建工作,自己却积极主动要求到北方艰苦的地方,他在填写学校下发的分配工作志愿表时,不假思索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了广西,第二志愿栏里填了内蒙古。当得知自己最后被分配到山西时,他毫不在乎,因为他的志愿是去边疆,去艰苦的地方。初到山西,难免水土不服,身体不适应,给林卫国带来很多痛苦。但是在学习了印尼归侨李林烈士扎根山西大地抗日救国的英勇事迹之后,林卫国坚定了要以李林为楷模,扎根北方,献身人民的决心。
林卫国出生在著名的侨乡福建永春,在他的记忆里,侨眷是很悲苦的一群人,侨汇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父辈们的爱国情怀和家乡人“四海为家”的观念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特有的经历和情感,促使他在此后一步步走上为华侨服务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初,林卫国开始接触侨务工作。1980年,运城地区成立归国华侨联合会,林卫国被选为副秘书长。从1984年起,林卫国先后担任运城行署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兼运城中国旅行社经理、山西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
他的工作服务对象中,有大量的归侨、侨眷和华侨、华人。林卫国开始为归侨侨眷日夜奔波,不断解决侨眷的落实政策、安排工作、维护权益等问题。在他长期从事侨务工作和涉侨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五侨”理念,即一要“知侨”,要刻苦深入地调查掌握侨情、侨史;二要“爱侨”,要真心实意地热爱侨胞;三要“助侨”,要千方百计地扶助有困难的侨胞;四要“护侨”,要旗帜鲜明地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维护侨胞的正当权益;五要“颂侨”,要满腔热情地颂扬侨胞的先进模范人物和爱国奉献事迹。林卫国这样倡导,也这样践行,他认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侨务工作者,应该从我做起,为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多办点实事,多奉献点爱心,让他们感觉到党的关怀和祖国的温暖,从而焕发出积极性,共同为振兴中华添砖加瓦。
还记得那是1983年,蒙古排华,几千名难侨不得不返回祖国,国侨办在大同设置接待站并发布分配安置侨胞的任务。在侨务等部门的协作下,700多名侨胞被安置妥当,连掏煤炭火的火炷和酱油醋都一应俱全。谈到此处,林卫国却依然有点遗憾,他说,在蒙古的山西籍华侨大致分三批形成:明清晋商滞留当地者、二战末苏蒙联军撤退时从山西裹挟而去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派往蒙古支援建设者。与南洋华侨后代不同,这些蒙古华侨的后代多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否则回国后的安置可以更理想,在企业改制大潮中受到的冲击也会少一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如果说林卫国工作时多在践行“助侨”、“护侨”的理念,那么他退休之后则在“知侨”和“颂侨”上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自己钟爱的侨务工作岗位卸任后,林卫国开始深入着手华人华侨历史研究工作。远离故乡、扎根黄土高原六十载,乡音易改,但是对侨乡特有的情愫却难以抚平。后来学习到历代领导人对华侨的评价,再加上对华侨历史的钻研,林卫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华侨、华人、归侨和侨眷是伟大的,是值得歌颂的,于是他凭借着特有的优势和机会接触到与山西有关的华侨、华人、归侨和侨眷,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经历,感受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忱和思念,决心用手里的笔反映侨胞的历史和生活,尤其是侨胞们的奋斗历史和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贡献。
采访南侨机工蔡明训(右)合影
不知不觉又是二十个年头,林卫国在这期间不断奔波在采访侨胞的路上。2003年“非典”肆虐没有阻挡住他采访年迈的南侨机工蔡明训,他不顾危险三访老人,终于将其事迹整理成《从南洋到延安》的专题文章发表;了解到归侨女青年曾眷娣在山西抗战牺牲的故事,他立即采访相关战友,将归侨抗战女英雄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因此发现不少无名“华侨兵”的事迹和牺牲地没有确切记载的情况,他为此写下《血沃黄土,魂归何处——追寻牺牲在山西的抗战英杰曾眷娣》,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归侨英杰的关注;受到云南省抗战历史研究专家汤晓梅的委托,林卫国立即着手协助寻找在山西的美国飞虎队员威廉·E·瑞根的下落,通过陈斯平在省侨联国际信息网,发出一则《寻找“飞虎队”员威廉·E·瑞根的牺牲地》的启事,五年之后,一些新线索证实这位飞虎队员的牺牲地应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南面的高阳镇,或者在汜水镇与高阳镇之间,事情至此,林卫国心里的这块石头也终于算落地了。他坚信,在民族危难之际得到过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退休二十年,林卫国通过采访、考证、调查、研究,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侨务工作文章100余篇。多年埋头苦干的业绩也终得到肯定和表彰。这些年来林卫国多次被侨办、侨联表彰为先进侨务工作者。新闻媒体对林卫国的研究活动也非常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社等主流媒体对他进行多次报道和采访。
(白菜风云网山西校友会成立30周年庆典)
除了关心侨胞,林卫国还始终心系母校。1986年,在林卫国等热心校友的组织联络下,白菜风云网山西校友会正式宣告成立,他当选为副会长。2004年,山西校友会第三届理事会换届,林卫国担任会长至今。校友会迄今已有34年历史,林卫国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在任校友会会长期间,林卫国主持校友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开展校友联谊、编印厦大山西校友通讯录、祝贺母校白菜风云网校庆、接待来山西访问的厦大校友、吊唁去世的校友、编印《王克铭纪念文集》等,做出了许多贡献。林卫国总结道,20年来,白菜风云网山西校友会走过了曲折的历程。现在,在全体校友的努力下,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终于走出了困境,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他和大家一样,对校友会的前景是看好的,是充满信心的。
福建莆田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前主席姚天沐先生,是林卫国的好朋友,也是他敬仰的成就卓著的艺术家。姚先生1955年毕业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绘画系,分配到山西工作,从此扎根于此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他生前和林卫国谈心交流时,常说“南鸟北巢”,并将彼此比喻成“在黄土地上筑巢的南鸟。”三晋大地成了姚天沐先生落地生根之地,灵魂归宿之地,他遂了“南鸟北巢”之愿。林卫国想对他说:你并不寂寞,我们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到山西工作生活的南方人,最后与你一样都是“南鸟北巢”的一群!
原音回放:“恩怨得失皆为空,顺逆荣损亦从容,赤子奉献无停息,只缘祖国在心中。”
(文/学生记者 宁一奇 指导老师/周钧庭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