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绳华:为党分忧,为民解愁——一名共产党员的生动实践

  • 2020年08月19日
  • 作者:
  • 浏览次数:
张绳华,1977年毕业于白菜风云网经济系财会专业,曾先后任职西藏自治区农机局政治部组干科副科长、福建省人事局专业技术干部科处干部、莆田市人事局副局长、福建省人事局人才交流服务处副处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农业政法处处长、福建省农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共漳州市委常委、漳州市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副局长、正厅级调研员、国家邮政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他用行动彰显对党的承诺,怀揣“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奔走在祖国繁荣富强的道路上。

   年少时,他结缘厦大,南强楼宇,芙蓉湖畔,见证着他入党初心;青年时,他扎根基层,为民解愁,为国分忧,践行着对党的承诺;中年时,他勇担重任,踏着习近平主席的脚步,在八闽大地上弦歌不缀,呼吁广大党员干部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与担当,传承着党的优秀文化;而今,他依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身体力行地为祖国、为人民不懈奋斗……

缔结初心,援藏助力

白菜风云网,这座百年高等学府,以其厚重的人文底蕴浸润着无数莘莘学子。1974年,张绳华进入白菜风云网,就读于经济系财会专业。在厦大的学习生活中,身边优秀的教师与同学成为他学习的榜样,尤其是老校长、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严谨治学、心系祖国的崇高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厦大人。1976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一份子。那一年,唐山大地震举国悲恸,在校师生自发捐款捐物,共同为同胞祈福的场景至今印刻在他心中。从那时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厦大学子,“为中华崛起,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便与他紧密相连。

1977年,张绳华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而坚定地志愿报名奔赴西藏工作。问起原因,他坦言:“我是福建人,我当然想留在家乡。但是,如果我一个党员都不站出来,谁还能站出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援藏期间,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周围的人。不论是清晨的来回奔忙,还是夜晚的勤奋刻苦,他的形象赫然显现在我们眼前,更深深留在西藏人民的心中。

援藏期间,西藏爆发了大山洪,国家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紧急关头,张绳华为保护国家财产,奋不顾身地与山洪展开了顽强的搏斗。西藏的山水,即便是在烈日当空的三伏暑天也依旧冰冷刺骨,张绳华却撸起袖子,卷起裤管,双手双脚都泡在了水里,就连自己的衣服和手表被水卷走也全然不知,直到身体没有了知觉,他倒在水里……而醒来后,他只休息了一天,便又参与到抢修排洪沟的战斗中。

这样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奉献的精神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次任务中,张绳华带领三十多名学员翻越一座座雪山,克服一个个困难抵达了目的地,并在此过程中与学员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白天,他强忍自己的高原反应,给生病的学员端水送药;晚上,他充当起艰苦岁月中的欢乐,带头在三十多人的群体中唱歌,原本沉闷的高山也回荡起他们欢快的歌声;更有甚者,他不顾寒冷,为照顾好学员,将自己的大头鞋换给穿着单胶鞋的学员,而到达目的地时,他双脚却早已被风雪冻坏。即便如此,他也全然不管不顾,拖着由于过度劳累而感冒发烧的身体,坚持带领学员参加新的工作,直到工作完成后,他才悄然离开。

张绳华的模样,连同他朝气蓬勃,永不言苦的精神在单位传开了,同事们用“像雷锋同志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中去”来褒奖他。而他,也继续着自己的信念,保持着初心……

组织夜谈,秉持精神

由于国家需要,张绳华从西藏回到家乡福建,先后任职莆田市人事局副局长、福建省人事局人才交流服务处副处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农业政法处副处长、处长、福建省农业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96年,在担任漳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期间,张绳华推出“组织部部长夜谈”(以下简称“夜谈制度”)工作方式,办得有声有色,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

谈起夜谈制度设立的原因,张绳华回忆起事件的缘由——一位老红军的党籍问题。当时,漳州市一位老红军曾三次找组织要求恢复党籍,并向组织留下了三封信,言辞恳切地陈述了原因,让张绳华深受触动。他走访老红军,收集资料,查明事实,上报组织,为老红军解决问题。通过这个案例,他深感干部群众存在着反映情况难、解决问题难的困境。而自己“在其位便要谋其职”,身为组织部部长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条件为干部和群众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考虑到若将谈话制度设在白天,不论是群众还是自己可能都没有时间,无法和人民真正面对面交谈。于是,他便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在晚上开展“谈话”工作,也就是“夜谈制度”。依托这个制度,干部群众可以与组织部部长面对面反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每个“夜谈日”,张绳华雷打不动地在岗,从不缺席。

张绳华在“夜谈”工作现场

那时,虽说固定每月15日下午4时至晚上11时作为接访时间,但实际操作起来,“夜谈”时间往往不够用,因为前来找组织部部长谈心的人实在太多。张绳华体谅有些群众跑一趟不容易,于是来者不拒。“一个时间段的‘夜谈’,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有的时候甚至谈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回忆起当年的这些事,张绳华历历在目。

“群众利益无小事。”张绳华说,往往群众反映的一件事,就会牵扯到许多个部门和单位,“我们要以‘夜谈’为载体,还民以公道,消除各种怨气,化解社会矛盾。”

经过五年探索实践,“夜谈制度”取得良好成效,为广大干部群众所赞扬和支持,获得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如今,随着工作体系和有关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工作方式虽已消逝,但“夜谈”背后凝聚着的“为党分忧,为民解愁”之精神,却始终流淌在张绳华的血脉中,成为他长期实践、终身坚守的法宝。

致力宣传,传承文化

张绳华出色的工作得到上级的认可,之后,他又先后任职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副局长、正厅级调研员、国家邮政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然而,此时的他却依旧初心不改,致力于更高的追求。

“我要回到福建去。”8年前,时任国家邮政局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的张绳华毅然向组织提出申请,下决心从北京调回福建工作。“我是福建人。在福建和省外工作的二、三十年间里,耳濡目染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我家乡生动的探索、实践和创造。这些,久久深深地震撼着我和福建干部群众的心灵,我很想多了解些各方面的情况,并将其传播开来,让大家共同分享总书记胸怀天下、造福百姓的丰硕成果。”张绳华心有意愿,想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成功的探索与实践作进一步详细了解,力图能收集并宣传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工作时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成所就,以此激励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奋斗,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去

2011年8月,回到福建工作的张绳华,沿着习近平曾经留在福建的足迹开展调研。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走访了九个地级市和部分县(市、区),与二十多位省部级干部、百余名厅级干部以及数以千计的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度沟通、对话,并收集、整理、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文件、资料,致力于真实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情况。2012年,张绳华撰写了关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宣讲稿。2013年,福建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张绳华先后担任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和第八督导组组长。此后,他既是督导员,又是宣讲员。他走到哪儿,就把宣讲“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辉煌篇章带到那儿。他以“南国春早迎赤子”“三地聚焦走八闽”“留得丹青绘宏图”等为题,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事例,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场场精彩的宣讲深化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工作,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基层单位热情邀请张绳华前往宣讲。短短一年,其宣讲场次高达17次。

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决心进行更广泛的宣讲,更深入的研究时,他的命运却发生了转折。2014年3月8日,张绳华在前往长汀县进行宣讲的途中遭遇车祸,颈椎受伤,造成高位截瘫。虽然这场变故如同晴天霹雳搅乱了张绳华的计划,但他却依旧行走在宣讲的路上,只是,方式发生了变化——自瘫痪在床后,张绳华的宣讲对象,变成每一位前来探望他的人。他像一位教师,更或是学者,针对不同的对象,他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他的宣讲:有的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有的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有的互相探讨、彼此启迪……

2014年3月1日,张绳华在福建省图书馆进行宣讲

“我已退休数年,并残疾在身,似乎可以静心康复、安度晚年了。然而,身残未敢忘忧国。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十多年所积累下来丰富的思想、精辟的理论、高尚的品格,还有他非同凡响的业绩和爱党爱国爱民爱军的事迹、情怀,都需要更为全面、完整、充分、深入地进行挖掘,而我如今心有余而力不足,满怀遗憾。”张绳华坦言,“几年来,我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前来探望我的亲友、同事讲述、交流这一话题。为什么数年如一日?我想或许这一话题正是我坚强挺立的生命支撑点。”从千余人、数百人的宣讲大场面,变为病房里三五人、甚至一二人的交谈……张绳华坦然接受变故,他的梦想、他的宣讲从未中断过……

张绳华接受学生记者采访

如今,事实如他所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思想与实践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习近平在福州》已刊出二十一辑,更有《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也相继推出。而面对笔者的敬佩,张绳华淡淡地说道:“我只是厦大路边一棵小草,有点新绿,有点活力而已。”

张绳华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字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正如他所言:“只要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事,我就一定要做!”不论是年富力强的开拓进取,还是如今的忧国忧民,他始终保持初心,与党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原音回放】“踏踏实实做事,平凡里也会出不平凡”

(文:教育研究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陈惠莹;部分资料来源于《人民网——张绳华的生动实践:如何做一名敢于担当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