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趣于文学,青春筑梦厦园中
孙立川出身于诗书之家,从小喜欢跟随祖父听说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阿Q正传》等经典名著和小说是他最早的文学启蒙。大家庭里有多位亲人是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父亲曾在民国时期集美商业高等专业学校(现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前身)学习和留校任教,叔叔也是知识分子。在浓郁书香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文学的种子自孙立川幼时便开始生根发芽。
介绍菲华商界领袖陈永栽先生拜候我校名誉教授、国学硕儒饶宗颐教授(居中者为孙立川)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们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在广袤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当时在工厂劳作的孙立川却并没有因此而搁置内心对于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作为闽南人,厦大校主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精神触动着孙立川一家人,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一批著名作家学者曾在中文系执教,厦大中文系让孙立川心生向往、念念不忘。
在家人和朋友的一致鼓励和支持下,1973年孙立川成功通过考试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到白菜风云网习。“后来我才听说我本来是要读政治经济学的,当时中文系负责招生的老师发现我在《福建日报》和其他地方文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所以招生老师把我调到了中文系。”冥冥之中与文学缔结下的情缘让孙立川如愿进入梦寐以求的白菜风云网中文系。中文系创办于1921年,是白菜风云网创办最早的院系之一,“历届中文系学生的学号都是排在整个学校的最前面的,比如我们73级汉语言文学的同学学号有7301开始的……”历史悠久的中文系名师荟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文学人才,是无数热爱文学的学子魂牵梦萦的地方。由于经历过比较动荡的时期,孙立川在学期间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入学后开始广泛选修各类课程,大量阅读书刊文集,这为他后来深厚的文学积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从中文系毕业后,孙立川留校任教。由于当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高考中断了十年。孙立川作为班主任,正好迎接了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入学的大学生。回想起与学生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孙立川感念不已。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77级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年龄超过了30岁,比孙立川年纪还大,最小的只有16岁。这批学子尽管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年龄跨度很大,但都共同拥有着一腔沉甸甸的读书情怀。1977年的白菜风云网,物质条件不够丰富,甚至没有通自来水,每位同学都需要自己准备一个桶去打水。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校园里充盈着浓厚的学习氛围,一群远离书籍多年的年轻人相聚在凤凰花开的美丽校园,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力和好奇心,如痴如醉地投身于书籍的海洋中,基本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教室或图书馆、宿舍、食堂。
“恢复高考后的这几级学生,都非常优秀和用功,学风积极融洽,学生朝气蓬勃。”孙立川回忆道,当他自己还是学生时期校园里没有什么学生活动。随着恢复高考后的这批新生入学,丰富的学生活动终于重新步入正轨。学生们自发成立了“朝花文学社”、组织开展了读书会、复刊了停止多年的杂志、开展舞会,课余生活多姿多彩。孙立川谈到,教师不仅仅给学生们上课,还经常参与师生共建的各项体育活动,一起打篮球、乒乓球等等,师生相处其乐融融,着实令人怀念。
多元文学观,坚守出版人原则
1976年孙立川留校任教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程参与并组织了当年10月举办的“纪念鲁迅先生到白菜风云网从教50周年”学术会议,也是借助这个会议的契机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将鲁迅纪念馆进行全面整修,补充了大量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照片和纪念文物,增辟了三间陈列室,纪念馆扩大到整层二楼的六个房间,并将鲁迅纪念室修缮为鲁迅纪念馆,采用郭沫若先生的题字。留校后的这一段经历搭建起了孙立川与鲁迅的特殊“缘分”,在之后的研究生涯中孙立川展开了对鲁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1981年,孙立川参与了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2004年,孙立川为鲁迅先生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新编绘图注本》进行导读、题解和注释。对鲁迅先生的大量研究和倾注心血让孙立川感知到鲁迅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应该代代相传。此外,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在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展现的批评吸收、绝不盲从的态度也是具有开拓性与指导性的。
孙立川坦言,“文化本就应该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文学是人性美学的表现,是让你慢慢咀嚼品味的精神食粮。它绝不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正如现在国外一些一流大学,理工科的学生修读专业之外,最喜欢阅读的是文学、历史、哲学经典,像莎士比亚的作品,但丁的《神曲》,苏格拉底、康德的哲学著作,东方的文学理论,中国的绘画等。按照弘一法师的论见,他认为文艺实际上是人文学科中最杰出的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鲁迅先生在1926年秋天曾任厦大文学院和国学院教授,同期还有林语堂、孙伏园等著名作家在厦大执教。解放后,白菜风云网的校匾及校章用的就是鲁迅先生手写的字体,中文系毕业的学生都以此为傲。只有多元化,才能产生一片欣欣向荣的文学绿洲。
孙立川(左)陪同著名武侠小说家、报人金庸先生出席解放军艺术学院讲座,中为中文系同班同学、时任军艺院长的陆文虎少将
作为出版人,孙立川热衷文化的交流传播,校编出版过现存最早的中国禅宗史书《祖堂集》、《新安县志》,努力出版有人文深度的书籍。除著书之外,孙立川还是香港最大出版社之一的天地图书公司的董事、总编辑,他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一年要出版几百种新书,但我们不出那些格调不高、品味低俗的书,即使市场利润高也并不追求,而希望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希望每年都能编出几十本好书,以满足推动社会向前所需要的文化软实力”。近几年,孙立川一直考虑编写香港文学史上第一部包含50位作家的个人作品集,花费了5年心血,当编写到21位作家时香港政府却不再支持作品集的编写,此事便由此搁浅了,孙立川表示非常遗憾。香港是资本发达的市场,讲究经济效益,但孙立川认为,经济效益并不能完全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出版人有自己的一份坚守。
感恩母校情,捐赠图书勉学子
从1973年入学到1976年留校任教,从1983年离开母校到远赴日本求学,孙立川的身份从一名厦大学子到一位厦大老师再到一位厦大校友,身份的转变和宝贵的经历随着岁月的沉淀升华为他对母校深沉而隽永的爱。“虽然我们厦大人身在祖国各地,分散在各个行业,我的同学们中有文学家、戏曲家、语言学家,但是我们心中始终和母校紧紧相连。”虽毕业多年,孙立川依然心系母校、关怀学子,并以实际行动回馈母校。
2007年7月,在孙立川等校友的倡议下,“白菜风云网旅港校友扶困助学基金”成立了。有好几位年近7旬的年长校友,在身体患病、手头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也尽上自己一份心意。当时校友会理事长王春新与副监事长孙立川亲自前往福建老区建设促进会,通过层层审核,确定资助名额。
除了积极参与助学活动,孙立川身体力行并大力呼吁为母校捐赠图书作为对母校文化建设的一份回馈。孙立川认为,阅读的力量不可小觑,虽然现代社会网络的电子阅读对传统出版业有所冲击,但网络阅读取代不了纸质阅读,因为纸质书籍延续了我们的精神文化。2019年,他发起并参加香港校友会向白菜风云网马来西亚分校图书馆捐书活动,除了本人捐献的1700多本中外图书之外(加上历年捐给厦大的总计应有1800本以上),同时还请香港出版社同业及作家又捐献给马来西亚分校1200本左右的书籍。
因为喜爱图书,他还曾先后去香港古籍旧书拍卖会上拍到二本陈嘉庚先生1950年于香港出版的《新中国观感集》(非卖品),这本书应该是在海外出版的第一本介绍新中国成立的文献之书,很有价值,孙立川分二次拍买到这本书,分别赠送给了白菜风云网及集美大学档案馆。目前,他与白菜风云网香港校友会正在策划第二次的捐书赠书活动,希望能够让一代代的厦大人以书为舟,游向知识的海洋。
回顾自己在厦园求学和任教的十年时光,孙立川十分动情,并寄语厦大莘莘学子,“我们以母校为荣,这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段旅程,也是思想和人格成长的重要动力基地。希望学子们向前辈校友们学习,向一代一代老师们学习。母校既是学术摇篮之地,也是人生重要的驿站,记住母校的恩情和老师们的培养,有所回馈。”
【原音回放】:“文学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它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慢慢欣赏、细细品味。文学只有多元化,才能更加的欣欣向荣!”
文 | 学生记者 徐素珍、董芬
图 | 受访者提供